看着被砸得狼藉的酒馆,姜子牙颓然坐在地上,望着满地的碎瓷片,久久没有言语。他一生学道,通晓兵法谋略,能推演天道循环,却在这些凡尘俗事上屡屡碰壁,那种有力无处使的挫败感,几乎将他压垮。
“这已是他第四次失败了,”青林的声音带着几分唏嘘,“贩卖竹筐、面粉,开设酒馆,三次经商皆以惨败告终。他空有经天纬地之才,却缺乏立足于世的基本技能。”
刘彬望着姜子牙落寞的背影,心中颇有感触:“是啊,就像一个满腹理论的学者,突然让他去做实操性的工作,自然会处处碰壁。”
吉力大师却摇头道:“非也。姜子牙的失败,不仅在于缺乏实操能力,更在于他心中的执念。他始终认为自己是辅佐明主、平定天下的大才,不屑于在这些‘小事’上花费心思,故而每次失败,都未曾真正反思,只是归咎于时运不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离开孟津后,姜子牙又辗转来到朝歌。彼时商纣王荒淫无道,朝政混乱,姜子牙想借着入朝为官的机会,劝说纣王改过自新,拯救黎民百姓。他通过朋友举荐,得到了一个低微的官职——司市,负责管理城中的集市贸易。
本以为这是施展抱负的开始,可姜子牙很快发现,朝歌的官场黑暗腐败,各级官员相互勾结,鱼肉百姓。他想整顿集市秩序,打击奸商,却遭到了同僚的排挤和打压。有官员收受贿赂,纵容商贩缺斤短两;有权贵子弟在集市上横行霸道,强买强卖。姜子牙几次上书弹劾,却都石沉大海,反而被那些官员视为眼中钉。
一次,纣王的宠臣费仲的家奴在集市上抢夺百姓的货物,姜子牙上前阻拦,双方发生争执。那家奴仗着主子的权势,不仅不收敛,反而动手殴打姜子牙。姜子牙忍无可忍,出手教训了家奴,却没想到因此惹来了大祸。
费仲得知后,勃然大怒,在纣王面前诬告姜子牙聚众闹事,意图谋反。纣王本就昏庸,听信了费仲的谗言,下令将姜子牙逮捕入狱。狱中阴暗潮湿,蚊虫叮咬,姜子牙戴着沉重的枷锁,望着狭小的铁窗,心中满是悲愤与绝望。
“他太理想化了,”青林看着狱中憔悴的姜子牙,轻声叹道,“明知纣王昏庸无道,却仍想以一己之力改变朝局,这无异于以卵击石。”
吉力大师望着铁窗外的天空,缓缓道:“他心怀天下,却不懂审时度势。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纣王并非明主,朝歌也非施展抱负之地。他固执地想要逆天改命,最终只能身陷囹圄。”
刘彬握紧了拳头,心中替姜子牙不平:“那些官员如此腐败,纣王如此昏庸,难怪商朝会灭亡。姜子牙一心为国,却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惋惜。”
幸运的是,姜子牙的朋友四处奔走,花费重金打通关节,才将他从狱中救出。出狱后的姜子牙,身心俱疲,他看着朝歌城的繁华表象下隐藏的罪恶,终于明白,商朝的气数已尽,仅凭他一人之力,根本无法挽回。
离开朝歌时,姜子牙站在城外的山坡上,望着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城,心中百感交集。他学道四十年,下山辅佐明主的抱负从未改变,可一路走来,种地失败、经商亏本、为官入狱,屡屡碰壁,难道自己真的是百无一用?
青林三人一路跟随,见证了他的迷茫与挣扎。他们看到姜子牙在街头卖面时,被一阵狂风将面粉吹得漫天飞舞,引来路人的嘲笑;看到他在贩卖牲畜时,因不懂行情而被奸商欺骗,赔光了所有积蓄;看到他在给人算卦时,因直言不讳而得罪了权贵,被打得遍体鳞伤。
“第七次失败了,”刘彬的声音带着几分沉重,“他已经快六十岁了,经历了这么多挫折,却依然没有放弃。”
此时的姜子牙,已是满头白发,身形也愈发佝偻,可那双眼睛里的光芒,却从未熄灭。他来到渭水之滨,不再试图经商为官,而是找了一根鱼竿,坐在河边钓鱼。只是他的鱼钩是直的,且离水面三尺有余,显然不是为了钓鱼,而是在等待真正能赏识他的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