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对竹哲思

青林心中一动。他想起史料记载,王阳明年轻时曾在竹林前“格物致知”七日七夜,最终病倒也未能悟透,这才后来转向心学。难道自己正赶上这个关键节点?

接下来的日子,青林跟着王阳明在竹林间劳作。他看着这位大儒像农夫一样开垦荒地,用竹简记录竹子的生长状态,夜晚则在油灯下批注《大学》。青林教他用放大镜观察竹节的微观结构,王阳明则教他如何从竹子的生长中体悟“致良知”的道理。

“你看这株新竹。”一天清晨,王阳明指着一株刚破土的竹笋,“它从去年冬天就开始孕育,到现在才冒出地面三寸,算起来已有四个年头了。”

青林蹲下身,用随身携带的微型扫描仪探测。全息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三维图像——地表上仅有3厘米的竹笋,地下的根系却像一张巨大的网,蔓延至数百平米,密密麻麻的须根深入土壤,吸收着水分与养分。

“四年仅长三寸,却在地下扩展数百平米。”青林喃喃自语,“这太不可思议了。”

王阳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你看到了什么?”

“它的根系...”青林调出扫描数据,“比地上部分庞大百倍,像在积蓄力量。”

“正是如此。”王阳明抚着胡须,目光扫过整片竹林,“天地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节奏。竹子用四年时间扎根,第五年才能以每日数尺的速度疯长。人也一样,看似停滞的时光,实则在积累突破的力量。”

青林突然想起自己的科研经历。当年为了攻克时空穿越的能量难题,他曾在实验室连续三年毫无进展,每天重复着枯燥的计算,直到第四年的某个深夜,才突然从蝴蝶翅膀的振动频率中找到灵感。

“先生是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然也。”王阳明点头,“世人只见竹子拔节的迅猛,却不见它在地下默默扎根的四年;只羡慕他人一朝成名,却忽略其背后数年的沉寂。”他指着远处正在劈柴的仆人,“此人跟随我三年,起初连斧头都握不稳,如今却能一刀劈开竹节——这便是积累的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青林成了王阳明的“学生”。他白天跟着观察竹林,记录竹子的生长数据,晚上则听王阳明讲解心学。他发现,这位思想家的“格物”并非死磕事物表象,而是通过观察现象提炼本质,与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看这竹节。”王阳明用刀切开一根竹子,“每向上生长一段,便有一个结节,既是支撑,也是停顿。人生亦然,既要勇往直前,也要懂得沉淀反思。”

青林的扫描仪显示,竹节处的纤维密度是其他部位的三倍,正是这些结节让竹子在狂风中不易折断。他突然明白,自己过去总追求“持续进步”,却忽略了停顿的价值——那些看似停滞的阶段,其实是在为下一次生长积蓄韧性。

五月初的一场暴雨,让青林真正见识了竹子的爆发力。前一晚还齐腰高的新竹,经过一夜雨水的滋养,竟长到了两人多高,竹节处还留着清晰的生长痕迹,仿佛能看到它在暗夜中拔节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