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对竹哲思

“警告:时空锚点稳定度62%,能量储备剩余29%...”

腕表式时空仪的全息屏闪烁着红光,青林扶着一棵粗壮的毛竹站稳,才发现自己身处一片无边无际的竹林。

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在布满苔藓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隐约传来读书声,夹杂着斧头劈砍竹子的脆响。

他低头检查时空仪,坐标显示:公元1508年,贵州龙场。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地方?”

青林的心跳漏了一拍。作为研究中国哲学的科幻工程师,他曾无数次在史料里读到这个地名——正是在这里,被贬谪的王阳明在困顿中悟出“心即理”的真谛,开创了影响后世的阳明心学。

竹林深处传来窸窣声,一个穿着青色道袍的中年男人正蹲在地上,手里拿着竹简,专注地观察着一株刚冒芽的竹笋。那人面容清癯,颔下留着三缕长须,眼神平和却深邃,仿佛能穿透泥土看到根系的生长。

“你是谁?”男人闻声抬头,声音温和却带着审视。

青林这才注意到,对方的草鞋上沾满泥浆,道袍的袖口磨出了破洞,显然在这里生活了许久。他定了定神,指了指自己的纳米纤维冲锋衣:“在下青林,自远方游学而来,迷路至此。”

男人的目光在他的衣服上停留片刻,忽然笑了:“远方?是比贵州更远的地方吗?”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我叫王守仁,字伯安,在此结庐而居。”

青林的呼吸骤然停滞——眼前这人,正是中年时期的王阳明。

当晚,青林被邀请住在王阳明的茅庐。茅草搭成的屋子简陋却整洁,墙角堆着一捆捆竹简,桌上放着一盏油灯,灯芯跳动的光芒映照着“知行合一”四个篆字。

“你的衣服很特别。”王阳明给青林倒了杯热茶,“质地轻薄却不透风,针脚细密得不像手工缝制。”

青林捧着陶杯的手指微微收紧。他知道瞒不过这位以洞察力着称的思想家,索性坦诚道:“先生慧眼。在下确实来自数百年后的世界,因器物故障误入此地。”他解下手腕上的时空仪残骸,“这便是载我而来的器物。”

王阳明接过残骸,借着灯光仔细端详。他没有表现出丝毫惊讶,反而指着齿轮上的纹路:“这些齿牙排列有序,像是遵循某种数理规律。你们那个时代,是不是用这种器物探索天地?”

“是。”青林点头,“我们称之为科学,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世界。”

“与格物致知异曲同工。”王阳明将残骸还给他,眼神里闪过一丝兴味,“说来也巧,我近来正对着这竹林格物,却始终未能参透其中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