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文具,都由张野的团队统一采购,直接寄往片中的山区。
第一晚,喧闹的烟火气里,第一次飘起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与此同时,在千里之外的云南山村信号站旁,陈默的“政策模拟器”测试版正式上线。
这是一个网页程序,用户可以匿名体验一次虚拟的项目申报流程。
陈默没有美化任何一个环节,他将真实案例中的各种“死循环”原封不动地搬了进去。
比如,你想申请一个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项目,系统会要求你提供所有志愿者的“无犯罪证明”;而当你去申请“无犯罪证明”时,系统又会提示你需要先提供项目获批的官方文件。
上传材料、等待审批、应对补正要求、遭遇莫名其妙的驳回……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令人抓狂的细节。
系统后台数据显示,上线仅十二小时,97%的用户在体验到第三步时就选择了放弃,平均耗时3.2小时。
留言区里充满了愤怒和无奈,而最讽刺的一条留言来自一位自称“体制内”的用户:“这流程……别说你们了,我们自己有时候都走不通。”
陈默将这些数据迅速生成了一份可视化报告,没有多余的分析,只有一个触目惊心的标题:“不是群众不懂规矩,是规矩忘了为何为人服务。”
深夜,林枫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收到一个来自林导的加密资料包。
他点开,里面是一份长达数十页的清单——青州市历年来所有“特批项目”的详细列表。
某位领导的亲戚开办的书法培训中心,获得了“青少年文化发展”专项补贴;某局长老家的村子,以“新农村建设”名义获批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广场,而那个村子常住人口不足五十人。
这些被轻易通过的项目,与那些因“资质不符”、“材料欠缺”而被驳回的乡村图书馆、聋哑儿童合唱团、山区营养午餐计划的申请材料放在一起,显得格外刺眼。
林枫没有选择将这份足以引爆舆论的清单直接转发出去。
他只是默默地将它打印出来,一张张,整整齐齐地夹进了新一版的《被卡住的善意》放映手册里。
张野看着他的动作,有些担忧地问:“枫哥,这么干,不怕别人说我们是故意搞对立,激化矛盾吗?”
林枫摇了摇头,拿起一本刚装订好的手册,翻到封底。
他拿起笔,在空白处写下一行字。
“我们不揭伤疤,我们只摆事实。他们不是最讲程序正义吗?那我们就按程序来——让程序自己打自己的脸。”
他的手指抚过那行字,镜头仿佛也随之停留在手册封底,那行墨迹未干的手写字迹上:“我们不是来求你们开恩的,是来问你们,还能不能记得初心。”
几天后,一封来自青州大学校方办公室的邮件,悄无声息地躺在了林枫的收件箱里。
邮件标题很官方:《关于<被卡住的善意在我校礼堂放映事宜的几点沟通意见》。
他还没来得及点开,一个来自青州本地的陌生号码就打了进来,电话那头的人语气客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自称是校宣传部的负责人。
“林先生,关于周五晚上的活动,我们认为,有些内容可能需要……提前审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