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每一本特辑的扉页上,都加印了一行不起眼却字字锥心的小字:“如果你觉得这不该被删,请把它传给下一个敢读的人。”
三天后,哈尔滨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在她的阅读课上,拿出了一本“黑龙江卷”。
她没有多做解释,只是让学生们轮流朗读。
当一个十四岁的男孩用略带哽咽的声音读出那句“妈妈,我今天站起来了”时,教室里响起了压抑不住的啜泣声。
这位老师用手机拍下了孩子们泪光闪烁的脸庞,沉默地将这段视频上传到了学校的公众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夜之间,转发破十万。
星星之火,从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开始燎原。
数字世界的攻防则更为凶险。
陈默的后台警报系统开始疯狂闪烁。
他发现,一场由AI驱动的舆论攻击已经全面展开。
无数伪装成普通网民的账号,正在各大平台批量生成内容相似的“反联署”帖文,用看似理性的口吻质疑“签名的真实性”、“故事的煽情性”,甚至捏造出“受助家庭反目”的假新闻。
“他们想用垃圾数据把我们淹死。”陈默喃喃自语,手指在键盘上化作一片残影。
他没有去逐条删帖或辟谣,那是最低效的战术。
他启动了早已埋设在系统深处的“反哺协议”。
这是一个精妙的防御反击机制:每当系统通过语义分析和行为模式识别到一条伪造的负面舆情,它不会删除,而是会自动追踪发布该信息的账号,并根据该账号的日常浏览习惯和兴趣标签,将一条真实的、与之主题相关的“呼吸之间”证言,精准推送到他常看的内容区。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