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段影像保存下来,”青林对助手说,“还有罗隐的那句‘采蜜时的风光,便已是回报了’,也一起记录进备注里。”
助手有些不解:“主任,我们的研究是关于‘文学灵感与时空能量波动’的,这些主观感受的记录……有必要吗?”
“有必要。”青林看着屏幕,语气坚定,“因为科学不仅要解释‘是什么’,还要理解‘为什么’。而这些‘为什么’,往往藏在那些看似不相关的情绪和感悟里。”
助手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开始在电脑上记录。青林则走到实验室的窗边,看着外面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看着空中穿梭的飞行器,忽然想起了那片唐代的油菜花田,想起了那些忙碌的蜜蜂,想起了罗隐的诗。
他掏出手机,在搜索栏里输入“罗隐《蜂》”,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完整的诗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下面还有无数的解读,有的说这是赞美蜜蜂的勤劳,有的说这是讽刺统治者的剥削,有的说这是诗人的自我感慨。
青林笑了笑,在评论区里写下了一句话:“或许,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为谁辛苦’,而在于享受‘采蜜时的风光’。”
写完这句话,他关掉手机,回到电脑前,开始整理这次跃迁的所有数据。他知道,这次的发现不仅会推动“时空文学”这门新学科的发展,更会让他重新思考“智慧”的定义——智慧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能力,而是在迷茫中找到意义的勇气,是在辛苦中发现美好的眼睛。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键盘上,青林的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着,屏幕上的数据不断滚动。他忽然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蜜蜂,在科学的花海中忙碌着,或许不知道最终的“甜蜜”为谁而酿,但此刻敲击键盘的专注,此刻探索真理的快乐,便已是最好的回报。
而千年前的罗隐,或许早已明白这个道理。
他在田埂上看着蜜蜂时的顿悟,他在诗中写下的叩问,都在告诉后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为谁辛苦”,而在于在辛苦中,是否曾见过“无限风光”。
青林看着屏幕上罗隐的影像,轻声念出了那两句诗:“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一次,他的声音里没有了之前的功利,只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与释然。
穿越时空的相遇,不仅获得了宝贵的经历,更让他收获了一份跨越千年的智慧——这份智慧非常珍贵,比任何真理都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