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木马轮

穿越成功……

脚下是铺满碎石的乡间小路,两侧是大片盛开的虞美人,远处隐约可见尖顶的农舍与转动的风车,空气里飘着面包房刚出炉的麦香——这与他前几次造访的西周洛邑、秦汉边关截然不同,竟透着几分工业革命前夜的慵懒与生机。

“砰!”

一声重物落地的闷响从前方传来,伴随着木屑飞溅。

青林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的橡木作坊前,一名身着藏青色燕尾服、头戴三角帽的男子正蹲在地上,对着一堆散落的木轮与横梁皱眉。

男子约莫三十岁,鼻梁高挺,眼神里满是专注,指尖沾着木屑,却毫不在意,正用一把黄铜扳手反复调整着木轮与横梁的连接处。

青林心中一动。

1790年的巴黎近郊,专注于木质机械的匠人……他忽然想起时空数据库里的记载——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雏形“木马轮”,正是由法国伯爵西夫拉克(Comte de Sivrac)在18世纪末发明,其结构便是前后两个木质车轮与中间的横梁,骑行者需用双脚蹬地前进,且无法转向。

难道眼前这人,就是西夫拉克?

“先生,需要帮忙吗?”青林走上前,尽量让自己的法语听起来自然——时空定位仪内置的语言转换功能已自动生效,但他仍刻意放慢了语速,避免暴露现代口音。

西夫拉克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警惕,随即化为好奇。

他打量着青林身上的冲锋衣与运动鞋,这些衣物的剪裁与面料绝非18世纪的产物,却也没有追问,只是指了指地上的木架:“我在试着调整轮轴的角度,可每次装上车轮,推动时总会偏向一侧。”

青林蹲下身,目光落在那堆零件上。前后两个木质车轮直径约两英尺,轮辋由整块橡木打磨而成,表面还残留着砂纸打磨的痕迹;中间的横梁是一根粗壮的胡桃木,两端分别凿出凹槽,用于固定车轮的轴杆;横梁上方还钉着一块窄窄的木板,显然是供人乘坐的“座椅”。

这便是“木马轮”的雏形,虽简陋,却藏着突破时代的巧思——在此之前,人类的陆地交通工具要么依赖畜力,要么靠双脚行走,而西夫拉克竟想造出一种“靠人自身力量驱动、能快速前进”的装置。

“您是想让它能沿着直线前进,对吗?”青林伸手摸了摸轮轴,发现轴杆与横梁凹槽的连接处有些松动,且两个车轮的轴杆长度略有差异,“问题可能出在轴杆上。您看,左侧的轴杆比右侧短了约半英寸,而且轴杆与凹槽之间的缝隙太大,推动时轮轴会晃动,自然会偏向一侧。”

西夫拉克眼中一亮,立刻拿起直尺测量。果然,左侧轴杆确实短了半英寸,他此前竟未察觉。“您说得对!我打磨轴杆时太专注于光滑度,反而忽略了长度的一致性。”他立刻从工具箱里取出一根新的橡木,开始打磨轴杆,动作娴熟,木屑在阳光下飞舞,“我叫西夫拉克,是这里的领主。您呢?看您的衣着,不像是附近的村民。”

“我叫青林,来自东方的一个遥远国度,因旅行途经此地。”青林没有暴露时空穿越的秘密,只是含糊带过,“我对机械装置很感兴趣,您正在做的这个……是用来运输货物的吗?”

西夫拉克停下手中的活,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不是运输货物,是用来载人的!您想想,当人们想要去几英里外的城镇,不必再等待马车,也不必费力步行,只要坐上这个装置,用双脚蹬地就能前进,速度会比走路快很多!”他一边说,一边拿起打磨好的轴杆,小心翼翼地嵌入横梁凹槽,又用木楔将缝隙填满,“我给它取名叫‘木马轮’,因为它看起来像一匹没有头的木马,而且前进时需要像骑马一样用力。”

青林心中震撼。在汽车、高铁横行的现代,自行车早已是寻常之物,可在1790年,能想出“用两个车轮载人前进”的主意,需要何等敏锐的观察力与创造力?西夫拉克或许不知道,他手中这堆简陋的木头,将成为改变人类出行方式的起点。

“这个想法太奇妙了!”青林由衷赞叹,“那您试过骑上去吗?效果如何?”

提到“骑行”,西夫拉克的眼神先是明亮,随即又黯淡了几分:“试过三次,但每次骑不了十步就会摔倒。除了轮轴的问题,还有一个麻烦——它没办法转向。如果前方有石头或者水坑,只能跳下来搬动,否则就会撞上去。”

他站起身,将两个车轮固定好,拍了拍横梁上的木板:“您要不要试试?我已经调整了轴杆,或许这次能走得远一些。”

青林有些跃跃欲试。他曾骑过无数辆自行车,却从未试过最原始的“木马轮”。他扶着横梁,小心翼翼地坐上去,双脚落在地上。木质的座椅很硬,横梁硌得大腿有些疼,两个车轮稳稳地立在地上,没有丝毫晃动——西夫拉克调整后的轴杆果然起了作用。

“用双脚用力蹬地,像跑步一样,然后双脚离开地面,靠惯性前进。”西夫拉克在一旁指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青林深吸一口气,双脚用力蹬向地面。碎石路的颠簸透过木轮传到大腿,车身微微向前滑动,他立刻将双脚抬起。“木马轮”果然向前前进了约五码远,可就在他想调整方向避开路边的石块时,却发现无论如何转动身体,车轮都只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眼看就要撞上石块,青林连忙跳下来,扶住车身,心脏还在砰砰直跳。

“还是不行,对吗?”西夫拉克走上前,无奈地笑了笑,“每次都是这样,只要遇到障碍物,就只能跳下来。我试过在车把的位置加装一根木杆,可转动木杆时,车轮根本不会跟着转——轮轴是固定死的,没办法灵活转动。”

青林看着“木马轮”的结构,陷入了沉思。现代自行车能转向,关键在于前叉与车把的设计——前叉上端连接车把,下端连接前轮轴,转动车把时,前叉会带动前轮转向。而“木马轮”的前后轮轴都是直接固定在横梁上,没有任何可转动的部件,自然无法转向。

“西夫拉克先生,或许我们可以改变前轮的固定方式。”青林指着前轮轴,“您看,现在前轮轴是直接钉在横梁上的,完全不能动。如果我们把横梁前端凿一个圆孔,再做一个能穿过圆孔的‘叉子’,将前轮轴固定在‘叉子’下端,‘叉子’上端再连接一根木杆当车把,这样转动木杆时,‘叉子’就能带动前轮转向了。”

他一边说,一边用树枝在地上画出前叉的结构:一个“U”形的木架,下端固定前轮轴,上端穿过横梁的圆孔,再用一根横木连接,形成车把。西夫拉克凑过来看,眉头渐渐舒展,眼中重新燃起光芒:“您的意思是,让前轮能绕着‘叉子’转动?这听起来可行!我之前只想着固定车轮,却没想到可以让车轮‘活动’起来!”

他立刻冲进作坊,拿出凿子、锯子与一块新的橡木,开始制作前叉。青林在一旁帮忙,递工具、扶木料,看着西夫拉克熟练地将橡木锯成“U”形,又在横梁前端凿出圆孔,动作干脆利落,眼神里满是专注。阳光透过作坊的窗户洒进来,落在他沾着木屑的脸颊上,竟透着几分神圣——这是创造者独有的光芒,无关时代,无关技术,只源于对“突破”的渴望。

两个小时后,前叉与车把终于安装好了。青林再次坐上去,握住木制的车把。当他转动车把时,前叉果然带动前轮转向,虽然转动起来有些生硬,需要用很大的力气,但至少能避开障碍物了。

“成功了!”西夫拉克激动地拍手,看着青林骑着“木马轮”在小路上绕了一个圈,眼中满是自豪,“您看,它真的能转向了!虽然还不够灵活,但这已经比之前好太多了!”

青林跳下来,擦了擦额头的汗,心中也满是喜悦。他知道,这小小的改进,让“木马轮”向现代自行车又迈进了一步。“西夫拉克先生,这还只是开始。您还可以在车轮上加装辐条,减轻重量;在轴杆上涂抹油脂,减少摩擦;甚至可以给座椅加上软垫,让骑行更舒适。”

西夫拉克听得入了迷,连忙拿出纸笔,将这些想法一一记下:“辐条?油脂?软垫?这些都是好主意!我之前只想着让它能前进、能转向,却没想到还能让它更轻便、更舒适。青林先生,您真是我的贵人,如果不是遇到您,我恐怕还在为转向的问题发愁。”

“不,这都是您自己的功劳。”青林摇摇头,“您能想到用两个车轮载人前进,本身就是最了不起的突破。我只是在您的基础上,提了一些小小的建议而已。”

接下来的几天,青林一直留在西夫拉克的庄园里,协助他改进“木马轮”。他们给车轮加装了木质辐条,将实心木轮改成了空心轮,重量减轻了近一半;在轴杆与前叉的连接处涂抹了动物油脂,转动时变得顺滑了许多;还在座椅上垫了一层厚厚的羊毛,缓解了颠簸带来的不适。

当改进后的“木马轮”第一次在庄园的小路上顺畅骑行时,西夫拉克兴奋得像个孩子,骑着它绕着庄园跑了一圈又一圈,引来不少村民围观。孩子们跟在后面奔跑,好奇地触摸着木质的车轮;村民们则议论纷纷,有人惊叹“这东西比走路快多了”,也有人质疑“它能载东西吗?遇到下雨天怎么办?”

西夫拉克却毫不在意这些质疑,他停下“木马轮”,对围观的村民说:“现在它还不够完美,但总有一天,它会变得更轻便、更耐用,能载着人去更远的地方,甚至能在雨天行驶。到那时,我们去巴黎,去里昂,再也不用依赖马车了!”

青林站在一旁,看着西夫拉克意气风发的样子,忽然想起了现代城市里川流不息的自行车——共享单车、山地车、公路车,它们的材质从木头变成了钢铁、铝合金,结构从简陋的“木马轮”变成了复杂的变速系统,但核心的“靠人驱动、两轮前进”的理念,却始终源自西夫拉克手中这堆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