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墨染时空

就在这时,青林手腕上的量子定位仪突然发出了一阵轻微的“滴滴”声——这是时空锚点重新连接的信号!青林心中一紧,他知道,自己即将离开这个时代,离开这位伟大的诗人。

“先生,”青林的声音有些沙哑,“我……我要走了。”

杜甫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什么,他看着青林,眼中满是不舍:“你要回你的故乡了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青林点头,眼眶也有些湿润:“是的,我的故乡还在等着我。先生,您多保重,希望您能早日与弟弟们团聚,希望天下能早日太平。”

杜甫轻轻叹了口气,从桌上拿起那张写满诗句的宣纸,小心翼翼地折好,递给青林:“这张《月夜忆舍弟》就送给你吧。虽然我不知道你的故乡在何方,但希望这张纸能带你想起,在这秦州的月夜,我们曾一同见证过这首诗的诞生。”

青林接过宣纸,指尖触到温热的墨迹,心中满是感动。这张宣纸,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情谊,是他与杜甫之间最珍贵的回忆。

“谢谢先生,我会永远珍藏它的。”青林郑重地说道。

量子定位仪的“滴滴”声越来越急促,青林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他看着杜甫,深深鞠了一躬:“先生,再见了。您的诗歌,您的情怀,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留在后人的心中。”

白光闪过,青林的身影消失在了土坯房里。杜甫站在原地,望着青林消失的方向,久久没有移动。他拿起桌上的毛笔,在另一张宣纸上缓缓写下“青林”两个字,轻声念道:“青林,不知何时才能再见……”

当青林再次睁开眼睛时,已经回到了现代实验室。同事们围了上来,脸上满是焦急和关切,纷纷询问他这次穿越的经历。

青林下意识地摸了摸怀里,那张写有《月夜忆舍弟》的宣纸竟还在,只是纸张的材质变成了现代的仿古宣纸,上面的字迹却依然是杜甫的亲笔,那滴被泪水晕开的墨渍也清晰可见。

接下来的几年里,青林将那张《月夜忆舍弟》的手稿交给了国家博物馆,经过专家鉴定,确认这是杜甫的真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国家博物馆专门为这张手稿开设了展区,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感受这首诗中蕴含的悲凉与深情。

同时,青林还以这次穿越经历为基础,结合自己对杜甫诗歌的研究,撰写了《跨越时空的月夜悲歌:我与杜甫见证〈月夜忆舍弟〉诞生》一书。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在唐代秦州与杜甫相处的经历,解读了《月夜忆舍弟》中每一句诗背后的情感与历史背景,还原了安史之乱时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文学界的专家学者纷纷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为研究杜甫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普通读者也被书中的故事深深打动,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杜甫诗歌的魅力和价值。

这日,青林受邀参加“杜甫诗歌国际研讨会”,站在演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上同时展示着两张图片:一张是他从唐代带回来的《月夜忆舍弟》手稿照片,另一张是现代画家根据这首诗创作的《秦州月夜图》。

“在乾元二年的秦州月夜,我亲眼见证了杜甫先生创作《月夜忆舍弟》的全过程。”青林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了整个会场,“在那间破旧的土坯房里,我看到了一位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对百姓的同情,对和平的期盼。他的诗歌,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情感的结晶。”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诗人纷纷起立,向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致敬。

青林看着台下的景象,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秦州的月夜——昏黄的油灯下,杜甫伏案书写,笔尖划过宣纸,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悲歌。

他知道,杜甫的诗歌会永远流传下去,而他与杜甫之间那段跨越时空的相遇,也会成为他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未来,他还会继续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带着对文化的热爱,穿越时空,去见证更多伟大的时刻,去传承更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了解那些伟大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