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墨光几何

随着相处日久,青林愈发敬佩墨子的智慧与胸怀。墨子研究科学,并非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利天下”——他发明杠杆,是为了帮助农夫省力地搬运重物;他制作滑轮,是为了方便工匠提升建筑材料;他研究光学,是为了制造更精准的测量工具,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农田与房屋。这种“科学为民生”的理念,与现代科学的“以人为本”不谋而合。

这日,青林正在帮墨子整理光学实验记录,手腕上的量子定位仪突然发出了“滴滴”的警报声——与上次一样,这是时空锚点重新连接的信号。青林心中一沉,他知道,自己即将离开这个时代。

“先生,”青林的声音有些沙哑,“晚辈可能……要走了。”

墨子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什么。他没有追问青林的来历,只是拿起桌上的竹简,递给青林:“这些关于‘力’与‘光’的记录,某已整理成册,便送你一份吧。若你日后遇到懂这些道理的人,可将其传扬出去,让更多人受益。”

青林接过竹简,指尖触到粗糙的竹片,却感觉比任何珍宝都沉重。

竹简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是墨子与弟子们用汗水与智慧凝结的结晶——那是两千四百多年前,人类对自然规律最勇敢的探索。

“先生放心,”青林用力点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晚辈定会让这些智慧流传下去,让后世之人都知道,先生曾为‘力’与‘光’的道理,付出了多少心血。”

量子定位仪的警报声越来越急促,青林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

他看着墨子,深深鞠了一躬,想说“您的理论会影响后世几千年”,想说“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可最终只化作一句:“先生,多保重。”

白光闪过,青林的身影消失在空地上。墨子站在原地,望着青林消失的方向,久久没有移动。

他低头看了看手中的凹面镜,阳光透过镜面,在地面投下明亮的光点,仿佛在诉说着某种跨越时空的传承。

当青林再次睁开眼睛时,已经回到了现代实验室。主控台的警报声已经停止,同事们围在他身边,脸上满是焦急。

青林摸了摸怀里,那卷竹简竟还在,只是材质变成了现代的纸张。

他打开纸张,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正是墨子亲笔书写的《墨经》力学与光学部分初稿,还有几处补充的笔记,是他当时引导墨子写下的。

接下来的几年,青林以《墨经》为基础,结合现代物理学、数学知识,撰写了《先秦墨家的科学智慧与现代物理学的共鸣》一书。书中详细论证了墨子的杠杆原理与现代力学的一致性,证明了“小孔成像”实验是世界上最早的光沿直线传播验证,更指出墨子提出的“光学成像规律”,比西方同类理论早了近两千年。

该书一经出版,便在全球学界引起轰动。国际物理学界将墨子称为“世界几何光学之父”,许多大学的物理教材中,都新增了“墨子与《墨经》的光学贡献”章节。

青林还成立了“墨家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学者深入研究墨家的科学思想,推动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这日,青林受邀参加“国际科学史大会”,站在演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幕上同时展示着两份内容:一份是《墨经》中关于小孔成像的示意图,另一份是现代物理学中的光沿直线传播实验图。

“两千多年前,在古老的中国,一位名叫墨翟的学者,用蜡烛与小孔,第一次证明了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他用横木与陶壶,揭示了杠杆原理的核心。”青林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场,“他的智慧,跨越了时空,与现代科学完美共鸣。

这告诉我们,科学没有国界,没有时代隔阂——每一个对自然规律的探索,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纷纷起立,向这位两千四百多年前的科学先驱致敬。

青林看着台下的景象,仿佛又看到了鲁国曲阜的那个工坊——墨子手持矩尺,站在阳光下,对他说:“科学之道,在于求真,在于利天下。”

他知道使命还在继续。

未来,要带着这份跨越时空的智慧,继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路,让更多人明白:无论是两千多年前的《墨经》,还是现代的物理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为人类的幸福与发展贡献力量。

而这份对真理的追求,正是人类文明最珍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