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墨光几何

量子锚点的嗡鸣穿透耳膜时,青林正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时空坐标。

从晚唐带回的《撼龙经》手稿还摊在桌角,墨迹未干的研究报告里,杨筠松的地脉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共鸣仍在发酵。

可此刻,主控台的红色警报突然炸响——“坐标偏移!目标时空:公元前387年,鲁国曲阜近郊!”

失重感比上次更猛烈,青林感觉五脏六腑都在错位。

当他踉跄着落地,鼻腔里涌入的不是罗霄山脉的松针味,而是混杂着木炭与青铜锈的烟火气。

穿越成功……

抬头望去,低矮的夯土房连成一片,远处的作坊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几个穿着粗布短褐的人正围着一堆木材忙碌,空气中浮动着某种熟悉的、类似金属熔炼的灼热气息。

手腕上的量子定位仪屏幕闪烁,最终定格在“公元前387年,鲁国”。

青林心头一震——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恰好与他曾研究过的“墨家活动核心区”重合。

他还没来得及理清思绪,就被一个洪亮的声音叫住:“汝是何人?为何在此徘徊?”

转身时,青林看见一位身着黑色布衣的老者站在不远处,须发皆白,却腰杆笔直,手中握着一根铜制的矩尺,另一只手拎着个奇怪的木盒——盒内嵌着几块透明的晶体,阳光透过晶体,在地面投下清晰的光斑。

老者身后跟着几个年轻弟子,每人都捧着竹简或工具,眼神里满是专注。

“在下青林,自远方而来,迷路至此。”青林沿用了上次的说辞,目光却被老者手中的木盒吸引——那透明晶体像是天然水晶,而木盒的结构,竟隐约有“小孔成像”装置的雏形。

老者闻言,眉头微蹙,却没有追问,只是指了指不远处的作坊:“此处是墨者工坊,若你无处可去,可暂居此处,只是需遵守工坊规矩——不怠工,不私藏,凡事以‘利天下’为念。”他说话时,指节分明的手在矩尺上轻轻滑动,目光落在青林腰间的量子定位仪上,眼神里多了几分探究,“汝腰间之物,形制奇特,是何工具?”

青林心中一紧,连忙将定位仪塞进衣襟:“只是家乡常用的小玩意儿,不值一提。”他不敢暴露现代科技,生怕打乱时空秩序。

老者没有再追问,只是颔首道:“某姓墨,名翟。你若愿留下,便随我来吧。”

“墨翟?”青林的大脑瞬间轰鸣——墨子!那位提出“兼爱非攻”,更在力学、光学、声学领域留下惊人创见的先秦巨子!

他曾在历史课上反复研读《墨子》中的《墨经》篇,其中关于“力,形之所以奋也”“景不徙,说在改为”的论述,至今仍是物理学史教材里的经典案例。

可史料中从未明确记载,墨子是如何通过实验得出这些结论的——难道自己竟有幸见证这些理论的诞生过程?

跟着墨子走进工坊,青林彻底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作坊的墙角堆着各种青铜器械,有类似杠杆的木架,有带滑轮的绳索装置,还有几个嵌着水晶片的木盒整齐排列在石台上。

几个弟子正围着一个装满水的陶盆,用竹片测量水面的波动,另一个弟子则拿着矩尺,在木板上绘制着复杂的几何图形。

“今日要做的,是验证‘衡木’的受力之理。”墨子将手中的矩尺放在石台上,对弟子们说,“你们看,这根横木,两端各挂一陶壶,若两端到中心支点的距离相等,壶中盛水相同,则横木平衡;若一端加水,或移动支点,横木便会倾斜——这便是‘力’与‘距’的关联。”

青林站在一旁,呼吸骤然急促。墨子说的“衡木”,正是现代物理学中的杠杆!他曾在中学物理课上做过无数次类似实验,而墨子竟在两千多年前,通过简单的陶壶与横木,直观地展示了杠杆原理的核心——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先生,”一个弟子疑惑地问,“为何移动支点,横木会倾斜?若一端挂重壶,一端挂轻壶,能否让横木平衡?”

墨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弟子将横木的支点向重壶一侧移动,直到两端再次平衡。他指着横木对众人说:“重壶虽沉,但其到支点的‘距’短;轻壶虽轻,但其到支点的‘距’长——‘力’与‘距’相济,便能平衡。

就如推车,若在车轴近处施力,需用大力;若在车辕远处施力,用小力便可推动——此乃‘力距相长’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