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乱世墨痕

他接着往下写,笔锋稳了许多,却带着一种说不出的苍凉。“关公翻身落马,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

写完最后一个字,罗贯中把狼毫往砚台里一掷,长长地舒了口气,像是耗尽了全身的力气。窗外的天已经黑了,他却没点灯,就那样坐在黑暗里,一动不动。

青林默默地走过去,点亮了桌上的油灯。昏黄的光线下,他看到罗贯中眼角的泪痕。

那一刻,青林忽然懂得了《三国演义》为什么能流传千古。它不只是一部战争史诗,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悲歌。罗贯中在乱世里提笔,不是为了歌颂战争,而是为了在刀光剑影里,为人们留住一点关于“义”的念想,一点关于“忠”的坚持,一点关于“理想”的微光。

日子一天天过去,书稿渐渐堆成了小山。罗贯中常常一边咳嗽一边写作,有时咳得厉害,就用帕子捂着嘴,帕子上会留下淡淡的血迹。青林看着心疼,劝他歇歇,他总说:“俺怕来不及。这世道乱,谁知道明天会怎样?俺得把这故事写完,不然对不起那些在心里活了一辈子的人。”

小主,

这天,罗贯中写到了“秋风五丈原”。

他写诸葛亮病重,写姜维劝他暂息军务,写他强撑着处理粮草,写他给后主刘禅上表,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写到“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时,他的手又开始发抖,墨迹在纸上晕开一小团。

“先生……”

罗贯中摆了摆手,示意他别说话。他定定地看了会儿纸,然后提笔写下:“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

写完,他把笔轻轻放在案上,闭上眼睛,两行清泪顺着脸颊滑了下来。

青林站在一旁,泪水也忍不住落了下来。他想起自己第一次读这段时,趴在书桌上哭了很久,觉得老天不公,为什么要让这样一位鞠躬尽瘁的丞相,落得如此结局。此刻看着罗贯中写下这段文字,才明白这份遗憾,早已在六百年前,就刻进了作者的骨血里。

“青林啊,”罗贯中睁开眼,声音轻得像羽毛,“你说,后人会记得这些人吗?会记得玄德的仁,云长的义,翼德的勇,孔明的智吗?”

“会的!”青林哽咽着说,“一定会的!他们会被写成戏文,唱遍大街小巷;会被画成图画,传遍千家万户;会被后人永远记住,永远敬仰!”

罗贯中笑了,笑得很欣慰:“那就好,那就好……”

就在这时,青林忽然觉得眼前一阵眩晕,油灯的火苗开始扭曲,罗贯中的身影在光晕里变得模糊。他知道,自己要离开了。

“先生!”青林想抓住什么,却只抓到一把空气。

“好好活着……”这是罗贯中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再次睁眼时,青林发现自己趴在书桌前,台灯亮着,手边的《三国演义》正好翻在“陨大星汉丞相归天”那一回。窗外是凌晨的城市,远处传来汽车驶过的声音。

一切都像一场梦。

可他知道那不是梦。他摸了摸自己的脸颊,仿佛还能感受到元末那间破屋里的寒意;他闻了闻指尖,仿佛还能闻到那淡淡的墨香;他闭上眼睛,罗贯中在油灯下流泪的样子,清晰得就像在眼前。

青林拿起《三国演义》,翻到“桃园三结义”那一页。看着“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他的手指轻轻拂过纸面,忽然觉得这些字不再只是文字,而是有了温度,有了重量。

他仿佛看到罗贯中在乱世里蜷缩在破屋里,一边咳嗽一边写作;看到他为了一个细节查阅史料到深夜;看到他为笔下人物的命运流泪;看到他明知前路艰难,却依然一笔一划地,为那个时代留下一点微光。

青林合上书,走到窗边。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新的一天就要开始了。他想起罗贯中最后那句“好好活着”,心里忽然充满了力量。

或许,这就是经典的意义。它穿越千年,把那些关于忠义、关于理想、关于坚持的故事,送到我们面前,告诉我们,无论身处怎样的乱世,总有些东西,值得我们拼尽全力去守护。

而那些创作经典的人,那些在黑暗里提笔的人,本身就是一种英雄。

青林深吸一口气,阳光慢慢爬上对面的高楼,金灿灿的,像极了罗贯中笔下,那些英雄们策马奔向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