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诸葛亮在茅庐内设宴。酒过三巡,他屏退左右,对青林说:“兄台可知,那观星仪的核心,是一块天外陨石?”他从怀中取出一块核桃大小的黑色晶体,在烛火下泛着金属光泽,“石上有纹路,能映出未来之事,却也会消耗观者的精力。某观兄台身上的气息,与这陨石同源。”
青林接过晶体,神经接口瞬间识别出其成分——来自猎户座星云的超密碳晶体,内含完整的星系演化数据库。这根本不是自然形成的陨石,是外星探测器的核心部件!
“先生用它推演天下,不怕……改变未来?”
诸葛亮摇头,将晶体收回怀中:“未来如星轨,有常亦有变。观星仪所示,不过是大概率的走向,真正决定乾坤的,仍是人心向背。就像这晶体,能映出城池关隘,却测不出忠义仁勇。”他看向窗外的星空,“兄台来自的地方,是否也有这样的‘星轨’?”
青林想起2077年的量子计算机,那些预测模型与眼前的星图何其相似。“有。”他轻声道,“只是我们称它为‘算法’。”
“算法……”诸葛亮咀嚼着这个词,突然笑了,“甚好。天地运行,本就是最大的算法。某所求者,不过是在这算法中,为苍生多求一线生机。”
深夜,青林站在卧龙岗的山坡上,看着茅庐的灯火。诸葛亮正在整理行装,铜制仪器的蓝光透过窗纸,在夜空下划出淡淡的轨迹。他知道,这场改变三国走向的“隆中对”,实则是超文明技术与人类智慧的完美融合——晶体提供数据,而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则赋予了数据温度与灵魂。
“神经接口检测到时空锚点能量饱和,可启动回归程序。”机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清晰。
青林最后望了一眼茅庐。他仿佛看到未来的赤壁江面,诸葛亮借东风的背后,是观星仪对气象数据的精准预测;看到空城计的城头,那把抚琴的琴弦,其实是能量传导的介质。这些被后世称为“神机妙算”的奇迹,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技术密码?
时空裂隙在身后张开时,青林的手中多了一片诸葛亮赠予的艾草叶。叶片上,用朱砂绘制的能量纹路在星空中微微发亮,像一个跨越千年的约定。
再次醒来,实验室的灯光惨白如昼。青林将艾草叶放入真空容器,旁边摆放着从长坂坡带回的银甲碎片、赤壁的烽火山灰,以及这次记录的星图数据。全息屏幕上,“隆中对”的战略模型正在运行,与历史的走向完美重合。
他突然明白,所谓的“科幻”与“历史”,从来不是割裂的两端。就像那块来自猎户座的晶体,它落在诸葛亮手中,没有变成征服世界的武器,而是化作了安邦定国的蓝图。真正的智慧,不是被技术驾驭,而是驾驭技术,让冰冷的数据服务于滚烫的理想。
窗外的星光落在屏幕上,与隆中对的星图交相辉映。
青林仿佛又看到了那个临窗观星的青年,他的指尖划过地图,划出的不仅是三分天下的格局,更是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用智慧与勇气写下的不朽算法。
而那间茅庐的灯火,早已化作文明长河里的一盏灯塔,指引着每个时代的探索者:技术终究是工具,唯有信念与理想,才能让星轨朝着光明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