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断织星丝

青林会指着重新开始编织的麻布:“你看你娘,断了那么好的布,也没说不织了。”

孟母的织机又开始运转,只是速度慢了些。她总说:“慢工出细活。断线教会俺,宁慢勿断。”青林帮她做了个简易的线轴计数器,能记录织了多少纬线,孟母看着那个刻着刻度的木轴,笑着说:“后生的法子虽奇,道理还是老理——一步一步来。”

时光在纺车的吱呀声里悄然溜走。青林的震荡仪能量储备越来越少,屏幕上的时空坐标开始闪烁——这是回归程序即将启动的征兆。他知道自己该离开了,却舍不得这院子里的织机声,舍不得孟子捧着竹简追问的眼神,更舍不得孟母那句“宁慢勿断”。

离开前的最后一个夜晚,孟母织完了那匹重新开始的麻布。月光透过窗棂照在布面上,细密的纹理像撒了一层银粉。孟子已经睡熟,嘴角还带着微笑,案上的竹简翻开着,上面用朱砂标着“学不可以已”。

“后生要走了?”孟母把麻布叠得整整齐齐,“你那新式织布法,俺大概是学不会了。但你教俺的计数器,俺记下了——过日子,做学问,都得心里有数。”

青林从怀里摸出震荡仪的备用电池,那是块能发出微弱荧光的储能晶体。“这个给您,”他说,“夜里织布能照个亮,像……像星星落在手里。”

孟母接过晶体,指尖触到那温润的光,眼睛亮了:“这是天上的物件吧?俺轲儿若能像这光,一直亮着,不熄灭,就好了。”

青林没有回答。他知道,孟子后来成了照亮千年的光,而这束光的源头,就在这断织的寒夜里,在母亲用最痛的教导点燃的坚持里。

震荡仪发出刺目的蓝光时,青林最后望了一眼那间土坯房。织机安静地立在月光里,像座沉默的丰碑;窗纸上,孟子熟睡的身影被月光拉长,安稳得像块即将织成的好布。

再次睁开眼,青林躺在研究所的修复舱里,工装干净如新。

同事们围过来,展示他失踪期间的实验数据——那些之前屡屡失败的自愈材料,竟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完成了分子重组,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坚韧结构。

“简直是奇迹!”所长拍着他的肩膀,“你不在的这段时间,数据自己跑通了!”

青林看着屏幕上那些跳跃的分子链,突然笑了。他想起孟母拆断布时说的话:“断线不是结束,是重新开始的机会。”或许,那些实验数据也像那匹被割断的麻布,在看似失败的断裂里,藏着重组的契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几天后,青林在古籍馆找到《列女传·母仪篇》,里面记载着“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书里没有提到那个来自未来的“织工”,也没有记载那块荧光晶体,但在孟子后来的《劝学》篇里,他看到了熟悉的句子:“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青林合上书本,阳光透过玻璃落在桌面上,照亮了他随手画的织机草图。图上的经线与纬线交错,像极了屏幕上那些坚韧的分子链。

他突然明白,孟母断织的真正意义,从来不是惩罚,而是启示——就像织布会断线,求学能分心,人生总会有偏离轨道的时刻,但只要能像重新梳理麻线那样,把涣散的心神重新聚拢,断裂处反而会变得更坚韧。

他拿起电话,打给项目组的同事:“把之前失败的数据重新整理一下,从断裂点开始,我们再试一次。”

电话那头传来惊讶的声音,青林却望着窗外的阳光笑了。他仿佛又听见了那架古老织机的声响,梭子来回穿梭,像在说:“宁慢勿断,断了再连。”这道理,穿越千年,依然清晰如昨。

而那束从战国寒夜借来的光,此刻正落在实验室的仪器上,落在重新开始的实验数据里,落在每一个“不抛弃、不放弃”的瞬间,明亮得像从未熄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