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种子的星图

此时,花坛里的泥土开始剧烈翻涌,19世纪的棕黄与现代的黑土彻底混合,形成漩涡状的图案,中心处冒出个金属质地的球体,表面布满细小的孔洞,每个孔洞里都嵌着粒种子,既有三叶草,也有雀鸟爱吃的狗尾草,甚至还有几粒来自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仙人掌种子。

青林认出这是达尔文在视频里提到的“时间胶囊”,只是他没想到载体竟是个生物与金属的结合体。球体转动起来,孔洞对准不同的方向,种子像被无形的力牵引着,纷纷从孔洞弹出,有的落入花坛,有的被风吹向校园深处,还有几粒竟朝着猎户座的方向悬浮起来,在月光下划出银色的轨迹。

“它们在播种。”陈教授指着悬浮的种子,“不只是在空间里,也在时间里。”

青林突然明白达尔文的终极构想:他不满足于记录进化,而是想主动构建个跨越时空的观测网络。三叶草是基站,麻雀是移动节点,而像他这样的“观测者”,则是解码的钥匙。那些悬浮的种子,或许正通过某种时空裂隙,飞向未来的某个节点。

实验室的电脑突然自动开机,屏幕上跳出封未发送的邮件,收件人是“2074年的观测者”,发件人栏显示着青林的名字,邮件内容只有张图片:他刚刚绘制的麻雀喙部进化曲线图,旁边用红笔标注着“预测:未来五十年,喙部将进化出过滤颗粒物的结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放大镜的光斑在屏幕上流转,曲线图的末端开始自动延伸,形成道上扬的弧线,弧线尽头画着只雀鸟,喙部前端有层半透明的薄膜,像戴着微型口罩。图片下方自动生成行文字:“第18代观测者,这是我们共同的猜想。”

风再次改变方向,带着种子的气息掠过校园。青林看到悬浮的种子已经消失在夜空中,而落在花坛里的种子正在疯狂生长,三叶草的藤蔓爬上实验室的墙壁,在玻璃上组成完整的星图,其中猎户座的位置被特别标出,旁边写着“2074.6.16”。

“时间节点快到了。”陈教授看着手表,指针正接近凌晨三点十七分——这是贝格尔号经过好望角的时刻,也是青林第一次穿越时银表停驻的时间。

金属球体突然发出蜂鸣,表面的孔洞全部张开,释放出大量的根瘤菌,这些微生物在空中形成绿色的雾霭,雾霭里浮现出无数影像:1836年的达尔文在草原上采集标本;1974年的陈教授父亲在剑桥图书馆发现手稿;2024年的青林在实验室记录数据;2074年的某个年轻人,正站在栋玻璃建筑前,手里举着枚同样的黄铜放大镜……

影像里的未来观测者转过身,青林惊讶地发现对方胸前的校徽与自己的一模一样,而对方手里的放大镜,镜片上刻着的拉丁文旁边,多了行中文:“生命是最好的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