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天工奇遇

青林看着那张草图,突然觉得眼眶发热。这哪里是古代的科学家,这分明是个超越时代的发明家!他的脑子里装着的,不仅是对工艺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构想。

傍晚时分,宋应星留青林吃饭。饭桌上没有山珍海味,只有糙米饭、炒青菜,还有一碗带着铁腥味的肉汤。“这是用我做的‘高压锅’炖的。”宋应星指着厨房那个带铜箍的陶罐,“盖上有个小气孔,气跑不出来,里面的压力就大,肉半个时辰就能炖烂,省柴。”

青林尝了口肉汤,果然酥烂入味。他看着宋应星狼吞虎咽的样子,突然想起《天工开物》的序言里说,宋应星“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放弃科举,潜心研究工艺,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需要多大的勇气?

饭后,宋应星把青林带到书房。书架上摆满了线装书,有《考工记》《农政全书》,还有几本用西洋文字写的奇书。桌上摊着《天工开物》的手稿,字迹工整,旁边还贴着工匠们的画像——有铁匠、木匠、织工,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专注的神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扬名。”宋应星抚摸着手稿上的插图,“是想让后人知道,咱们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有多厉害。你看这冶铁的‘灌钢法’,比西洋人的法子强多了;这造纸的‘石灰法’,造出的纸又白又韧。这些都该记下来,不能丢了。”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卷画,展开来,是幅巨大的机械图,上面画着个由齿轮、杠杆、滑轮组成的复杂装置,旁边标注着“水转连机磨”。“这是我想做的,一个水车带动六台磨盘,能同时碾米、磨面、榨油。就是齿轮的咬合太复杂,还没算明白。”

青林看着那幅图,突然想起自己兜里的青铜齿轮。他掏出来放在桌上,齿轮的云纹竟和图上某个齿轮的纹路完全吻合。

宋应星眼睛一亮,拿起齿轮仔细端详:“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天工轮’!据说能测机械的运转规律,我找了半辈子都没找到。”他把齿轮放在图上的对应位置,严丝合缝,“原来它在你这儿。”

就在这时,齿轮突然发出刺眼的金光,和来时一样的光晕开始旋转。青林感觉身体变得轻飘飘的,耳边响起宋应星的声音:“小哥,若你回到家乡,别忘了告诉那里的人,手艺不分贵贱,能让日子变好的,都是好东西!”

光晕散去时,青林正站在实验室的电弧焊枪旁,手里的青铜齿轮已经恢复了冰冷。桌上的电脑屏幕亮着,显示着《天工开物》的电子版,他翻开“乃粒”篇,果然看到了宋应星改良的曲辕犁插图,旁边的注解和自己在明代听到的一模一样。

兜里多了样东西——那是宋应星画的“火油炉”草图,纸页边缘还沾着点铁屑。青林把草图夹进自己的笔记本,突然觉得手里的焊枪变得沉甸甸的。

第二天,青林去了趟博物馆。在明代手工业展区,他看到了复原的龙骨水车和纺车,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据《天工开物》记载复原”。可青林知道,这些只是宋应星发明的冰山一角,还有那些没能留下图纸的“炒茶机”“取土器”“水转大纺车”,藏在历史的缝隙里。

他在留言簿上写下一行字:“天工开物,不止于书。”

回家的路上,青林路过一个建筑工地,看到工人在用挖掘机铲土。他突然想起宋应星的“取土器”,那简陋的铁器和现代化的挖掘机,隔着四百年的时光,却有着同样的初心——让干活变得更容易。

晚上,青林翻开笔记本,在宋应星的草图旁边画了个现代的燃油炉,标注上改进的阀门和燃烧室。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像宋应星那样发明东西,但他知道,那个明代科学家教会了他一件事:所谓奇迹,不过是把“不可能”一点点变成“可能”,就像齿轮的咬合,每一步都算数。

窗外的月光洒在青铜齿轮上,纹路里仿佛还藏着明代工坊的火星。青林轻轻转动齿轮,仿佛听到了宋应星的声音,在说:“天地之间,巧夺天工,靠的从来不是天意,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