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知道他们会在寅时三刻换岗?"穿过昭关后,青林忍不住问。
伍子胥正在用溪水洗脸,白发在月光下泛着银光。"守关的将领是右司马的亲信,此人贪杯,每晚必饮至寅时。换岗时间自然会延后一刻钟。"他擦干脸,眼神里闪烁着洞察一切的光芒,"世间万物皆有规律,就像江水终要东流入海,人心亦然。"
青林的数据库突然弹出一条匹配信息:伍子胥制定的逃脱路线,与量子计算机模拟出的最优路径重合度高达97%。一个没有任何现代科学知识的古人,仅凭观察和推理,竟达到了人工智能的计算精度。
抵达吴国后,伍子胥并没有立刻去见吴王僚,而是选择在市井中隐居。他每天做的事让青林百思不得其解——观察农夫耕地,记录潮汐变化,甚至蹲在铁匠铺外看人家打铁,手里拿着根树枝在地上画着奇怪的符号。
"你在计算什么?"青林终于忍不住问,他看到那些符号里有类似三角函数的曲线。
伍子胥头也不抬:"计算攻破楚国都城的时间。"他画了一条曲线,"从吴都到郢都,共计一千三百里。大军日行三十里,需四十三日。但要考虑雨季江水上涨,必经的三座桥梁会被淹没,需绕行,因此要多加七日。"他又画了另一条线,"楚军的主力在北部边境,回援至少需要二十一日。所以,只要我们能在二十日内兵临城下..."
青林的瞳孔骤然收缩。他调出历史记录,后来吴军破楚,从出兵到攻陷郢都,正好用了二十日。而伍子胥此刻的计算,与实际进程分毫不差。更可怕的是,他用树枝画出的行军路线图,竟然避开了所有现代卫星探测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你怎么知道那些桥会被淹没?"青林的声音有些发飘。
伍子胥放下树枝,望着远方:"去年我在楚地时,记下了每条河流的汛期。天道循环,不差毫厘。"他突然看向青林,"你的'妖术'能看到更远的地方吗?比如楚都的城防?"
青林犹豫了。根据星际考古守则,不得向古代文明泄露未来信息,更不能干预历史进程。但看着伍子胥那双燃烧着复仇火焰的眼睛,他鬼使神差地启动了微型卫星的遥感功能,将郢都的三维地图投射在地上。
伍子胥的呼吸瞬间急促起来。他扑倒在地图上,手指抚摸着虚拟的城墙、河流、街巷,口中喃喃自语:"这里是西门,防守最松...这里有口枯井,可以直通城内...这里的城墙是新筑的,根基不稳..."他的分析精准得可怕,甚至指出了几处连现代考古学家都未曾发现的暗门。
"星石..."伍子胥突然抬头,眼神炽热,"你的妖术,与我剑上的星石同源,对吗?"
青林这才明白,伍子胥早已察觉到异常。那些能量波动,那些螺旋纹路,这个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人,凭着远超时代的洞察力,触摸到了宇宙的奥秘。
接下来的几年,青林成了伍子胥的秘密"幕僚"。他没有直接干预历史,只是偶尔提供一些"远方见闻"——比如讲述杠杆原理让伍子胥改进了投石机,描述齿轮结构启发他发明了更精准的计时器。而伍子胥则用他惊人的智慧,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力量。
他辅佐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他主持修建阖闾城(今苏州),其城市布局蕴含着精妙的水利系统,即使在现代看来也堪称完美;他训练吴军,创造出"三阵"战术,将步兵、车兵、水师协同作战的效能发挥到极致。
青林的传感器记录下无数令人惊叹的数据:伍子胥设计的战船,航速比同时期的船只快三成;他制定的农田水利规划,让吴国的粮食产量在五年内翻了一番;甚至他推荐给阖闾的刺客专诸,其肌肉爆发力和神经反应速度,通过生物指标分析,竟达到了星际特种兵的入门标准。
"你到底是谁?"一次酒后,伍子胥盯着青林问,他的白发已染上风霜,但眼神依旧锐利,"你的知识远超这个时代,却从不争名夺利。你看着我练兵、筑城、谋划复仇,就像...就像在看一场早已写好的戏。"
青林沉默了。他想起了飞船的黑匣子,里面存储着完整的吴国兴衰史。他知道伍子胥最终会成功复仇,会鞭尸楚平王,会辅佐夫差,最终却被赐死,尸体投入钱塘江。这些历史的结局像沉重的枷锁,压得他喘不过气。
"我只是个旁观者。"青林轻声说,"我看到的,未必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