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师傅的声音很大,带着压抑不住的怒火,即便隔着一段距离,吴普同也能断断续续听到一些。他能想象电话那头一科赵科长恐怕也是寸步不让。这种场面,他实习时隐约见过,如今亲身经历,感觉更加真切和紧张。
没过多久,一科那边来了两个人。走在前面的正是张卫平,他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里面夹着厚厚的记录纸,脸上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表情。跟在他身后的是一个年纪稍长、姓王的老师傅,也是一脸的严肃。
赵师傅迎了上去,语气很冲:“老王,卫平,你们自己看!”他指着分级筛下的粉料和暂停的生产线。
王师傅蹲下身,抓起一把粉料看了看,又走到制粒机旁,查看了下模孔和压辊,眉头也皱了起来。张卫平则翻开文件夹,快速查找着对应批次“蛋鸡3号”的粉料检测记录。
“赵师傅,”张卫平抬起头,语气平稳得像是在念报告,“根据记录,这一批次‘蛋鸡3号’粉料,混合时间、主要成分检测值,都在工艺标准范围内。水分检测值是12.5%,允许范围是12%到13%,符合标准。”
“符合标准?”赵师傅声音又高了起来,指着那堆粉末,“那这怎么回事?我们制粒参数跟上一批一模一样,怎么就出问题了?肯定是你们粉料均匀度不行,或者有我们不知道的微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师傅,”王师傅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语气相对缓和,但立场明确,“记录你也看到了,白纸黑字,我们这边是按标准操作的。会不会是你们制粒环节,蒸汽压力不稳?或者环模有点磨损了?这批次粉料可能刚好对参数更敏感一点。”
“环模刚换没多久!蒸汽压力表好好的!”赵师傅梗着脖子。
吴普同站在赵师傅身后,看着双方各执一词,心里暗暗着急。他看到张卫平那副完全依赖数据、毫不妥协的样子,既觉得他太过死板,又隐隐觉得,在这种责任划分模糊的地带,或许只有死死抱住数据,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所在的科室。他不禁想起自己之前想让张卫平“多留意”时碰的钉子。
场面一时僵持不下。停产每多一分钟,都是实打实的产量损失。
这时,生产部的一位姓李的副部长闻讯赶了过来。李部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穿着灰色的夹克,脸色凝重。
“怎么回事?怎么又停了?”李部长扫视了一圈,目光落在赵师傅和王师傅身上。
赵师傅和王师傅几乎同时开口,各自陈述理由,语气都带着激动。李部长听着,眉头越皱越紧。
“行了!都别吵了!”李部长打断他们,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现在是追究谁责任的时候吗?当务之急是解决问题,恢复生产!老王,你们一科,立刻重新取样,重点检测一下这批粉料的混合均匀度,看看有没有局部不均匀!老赵,你们二科,别光等着,试着微调一下制粒参数,蒸汽量加大一点,压辊间隙调小一点试试!赶紧拿出个解决方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