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沪上潮音与归乡锚点

火车铿锵有力的节奏,将窗外的风景从熟悉的滨海丘陵,逐渐替换成纵横交错的江南水网,最终化为都市边缘连绵不断的高楼丛林。

林凡靠在窗边,安静地看着这一切。

这是他退学回乡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东源村,离开那片承载了他失落与崛起的海域。

身上是出发前小玲帮他参谋着买的一套合身但不张扬的休闲西装,褪去了平日赶海时的随意,多了几分符合场合的正式。

他的行李很简单,除了几件换洗衣物,最重要的就是那份精心准备的、图文并茂的项目介绍材料,以及存储在平板电脑里的补充视频和数据。

沪市,这座闻名已久的国际大都市,以其独有的喧嚣与活力扑面而来。

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路人,构成了一幅与宁静渔村截然不同的图景。

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海风的咸腥,而是混合着尾气、咖啡香与各种现代化气息的复杂味道。

按照会议通知的地址,林凡找到了位于浦东新区临海区域的国际会议中心。

现代化的流线型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口悬挂着“全国青年海洋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的醒目横幅。

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者、企业家、技术精英们,带着各自的项目与梦想,汇聚于此。

踏入会场,林凡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场”。

那是知识、野心、资本与创新思维碰撞交织的氛围。

他看到了穿着白大褂、激烈讨论着基因编辑技术在藻类改良中应用的科研人员;听到了身旁有人用流利的英语向外国专家介绍自家公司的深海机器人勘探平台;展台上,各种先进的海洋观测设备、养殖模型、环保材料琳琅满目。

这一切,都让林凡感到了强烈的冲击。

在东源村,他是技术最前沿的“牧海者”,但在这里,他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更加精深、竞争也更加激烈的海洋科技世界。

他那基于系统辅助和金藻-珠贝生态混养的模式,在这里并非独一无二,有团队在研究更复杂的人工上升流系统,有企业在推广全自动化的深海网箱,有初创公司展示了利用AI进行赤潮预测和渔情分析的平台。

短暂的局促之后,林凡迅速调整了心态。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躲在运气和系统背后、小心翼翼遮掩的二流子,而是带着实实在在的产业成果而来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