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这位老师的提问。首先,我承认,‘偶然’确实是我们探索路上的常客。”
他坦诚道,“但科学不也正是始于对偶然现象的观察与追问吗?我们从不敢宣称拥有普适的模式,东源村的条件,换到另一片海域未必适用。但我们所践行的‘基于本地环境精细观察,进行生态化适配’的理念,或许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他顿了顿,继续道:“关于数据,我们所有的记录,都源于每日的实地测量与观察。我们愿意提供原始记录手册供您查阅。之所以表现优异,我们认为,正是‘金藻-珠贝’系统产生的协同效应,优化了局部水域环境,从而促进了整体生物的活力与健康度。这并非不可理解,而是生态力量的具体体现。”
他的回答不卑不亢,既承认了实践的局限性,又坚守了数据的真实性与理念的先进性。
那份源自亲手劳作和系统辅助的底气,让他显得从容不迫。会场中响起一阵表示认可的低声议论,先前提问的学者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未再深究。
茶歇时分,陈教授带着一位气质沉稳、目光睿智的老者来到林凡面前。
“小林,这位是国家海洋局的张研究员。他对你报告中提到的冷泉生物群落样本和你的生态实践非常感兴趣。”
林凡心中一凛,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他与张研究员交换了联系方式,对方言语间透露出希望获取更多一手环境数据,并暗示未来可能在特定海域进行联合生态观测的可能。
林凡谨慎而积极地回应,心中明了,这扇通向更高层面合作与研究的大门,必须牢牢把握。
与此同时,研究所附近一间格调雅致的咖啡馆内,气氛同样紧张。
小玲与蓝海渔业李总及其团队,关于海藻深加工厂合作的最终谈判已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核心分歧点,依然聚焦在技术团队的主导权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总,我们完全理解贵公司对项目稳定运行的关切。”
小玲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她面前摊开着与合作律师初步拟定的方案,“但‘金藻素’的稳定提取与品质控制,是整个深加工链条的核心,其技术标准与工艺流程,必须由‘林氏海洋’主导制定和监督。
这不仅关乎当前产品的竞争力,更关系到基于此核心技术的后续研发与创新迭代。
我们不能接受一个被分割的技术主导权,这会导致效率低下和权责不清。”
李总手指轻敲桌面,试图做最后的努力:“小玲,我们也投入了大量资源,安插部分技术人员也是为了更好地融合与学习嘛……”
这时,小玲的手机震动,是林凡发来的简短信息:“原则不让,利润可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