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省城,空气里带着一丝海风未能吹散的燥热。
省海洋研究所那间宽敞明亮的学术报告厅内,林凡端正地坐在特邀嘉宾的位置上,耳边是前排学者们低沉的交流声。
他今天身着一套合身的商务休闲装,虽不奢华,却干净利落,与周围西装革履的教授、企业代表们相比,略显朴素,但那份由无数次风吹浪打淬炼出的沉静气质,让他毫不逊色。
台上,一位老教授关于深海微生物的演讲刚刚结束,主持人念出了下一个名字:“下面,有请来自东源村的林凡先生,为我们分享《‘金藻-珠贝’生态混养实践与东源金纹的发现》。”
聚光灯落下,林凡稳步走上讲台。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台下,看到了坐在侧前方、正对他投来鼓励眼神的陈教授,也捕捉到了某些与会者——尤其是几位企业代表眼中一闪而过的审视与好奇。
“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林凡,一个来自东源村的普通渔民。”
他的开场白朴实无华,却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他没有提及任何玄妙的系统,而是将过去数月的探索与实践,浓缩成一个个具体的数据、一张张直观的图片和一段段真实的观察记录。
他讲述了如何观察到特殊龙须菜与紫珍珠贝的共生现象,如何萌生生态混养的想法,如何利用简易工具监测水质变化,以及如何在台风“海神”的灾难后,意外发现那枚象征着新生与希望的金纹珍珠。
他的语言平实而恳切,将系统【智能管理日志】整理出的庞杂数据,巧妙地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生长曲线、水质对比图和效益分析。
“……我们认为,这种模式的成功,并非找到了某种‘万能钥匙’,而是基于对本地海域环境特性的深度理解,进行的持续性、适应性优化。其核心,在于尊重海洋生态的内在规律,尝试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微型系统。”
在他身侧,小玲熟练地操作着投影,适时调出林凡提到的数据图表或特写照片。
当林凡提到某个具体数值时,她能几乎不假思索地补充说明其监测背景。
她的表现落落大方,眼神专注,已然从一名村中少女,蜕变为能够在这种场合提供有力支持的技术助手。
提问环节,意料之中的挑战来了。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略显锐利的中年学者拿到了话筒。
“林先生的实践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金纹珍珠的出现,堪称奇迹。但请原谅我的直接,您的报告中,‘偶然发现’、‘意外收获’这类词汇出现频率不低。这是否意味着,您这套模式的‘可复制性’和‘普适性’需要打上一个问号?此外,您提供的部分数据,尤其是生长速率和成活率,远超传统养殖的平均水平,我们是否有理由怀疑,这其中存在某些未被披露的……特殊因素,或者仅仅是数据记录上的理想化处理?”
问题尖锐,会场瞬间安静下来,目光聚焦于林凡。
小玲的指尖微微收紧,有些担忧地看向林凡。
林凡脸上并无愠色,反而露出一丝理解的笑意。他早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