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先生,我已经安排妥当,明天晚上鲍里斯会出席我的晚宴,届时你们可以当面交谈。”安娜轻声说道。
“明天你依旧扮演我的华人助理。
我会在入夜前交给你一份计划,上面列着几个关键问题,你必须亲自向鲍里斯发问。
我要看看这个人究竟有多少分量,值不值得我们在他身上押注。”
他们下榻的酒店距离红场仅几步之遥。
说到这里,沈少秋起身走到窗边,凝望着远处庄严的红场和金顶辉映的克里姆林宫,嘴角浮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最近这一个月,是他十年来最失意的日子,却也是他真正看清前路的一段时光。
自从被任命为莫斯科第一书籍后,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通往最高权力的道路并非遥不可及。
然而年过五十有六,若想越过层层阻碍脱颖而出,就必须另辟蹊径。
经过与心腹幕僚反复商议,他决定打出“改革”这张牌——以国内腐败盛行、特权泛滥为由发起整顿,借势提升个人声望,实现政治上的弯道超车。
可他万万没想到,那位曾一手提拔他的领导人,竟毫不犹豫地将矛头对准了自己。
仅仅一次会议,他就从权力核心跌落尘埃,沦为普通人。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几乎将他击垮。
整整一个月,他闭门不出,直到情绪逐渐平复,才开始冷静思考未来的方向。
他尚未意识到,正是这次被罢免的经历,让他意外进入了境外势力以及国内反对派的视野,成为一面象征反抗的旗帜。
资金、人脉、资源如潮水般涌向他,仿佛命运正在重新洗牌。
而沈少秋之所以如此急切地赶赴俄罗斯,除了获取北方机械制造厂的潜艇技术外,更重要的目标,便是趁早介入鲍里斯的政治命运,抢在他崛起之前“买入”那份潜在的价值。
如同过去三十天里的每一个清晨,鲍里斯习惯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阅读报刊、关注时事。
但今天注定不同。
因为有一位访客即将登门。
“安娜小姐,我们见过。”
一如大多数俄国人,鲍里斯的目光本能地忽略了站在安娜身边的沈少秋。
“鲍里斯先生,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