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聿枭那句“我来了”的口信,如同投入浦江的一块巨石,在沪上滩各方势力的水面上,激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嗅觉最为灵敏的报界。几家影响力不小的报纸,几乎在同一天不约而同地刊登了措辞隐晦却又引人遐想的短讯:
“北地强龙悄然抵沪。”
“神秘实业家现身闸北,携新技术引各方关注。”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结合不久前奉垣方面在对俄战争和内部建设上取得的瞩目成就,以及“新技术”、“实业家”等关键词,不少消息灵通人士已经将目光投向了闸北那家看似普通的西式旅馆。
旅馆房间内,沈未央正对着一份沪上地图和几份工业调查报告凝神思索。霍聿枭则在与秦穆分析着如同雪片般飞来的各方反应。
“督军,张啸林那边暂时没有动静,但他手下的几个头目,最近在闸北一带的活动明显频繁了许多。”秦穆汇报。
“日本总领事馆和三井物产方面,表面上一切如常,但我们在他们内部的内线传来消息,他们召开了紧急会议。”
“英国沙逊洋行的代表,通过中间人递了话,希望能与‘沈先生’会面,探讨商业合作的可能。”
“还有几家本地的华商商会,也表达了接触的意愿。”
霍聿枭听着,嘴角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反应倒是挺快。英国人想摘桃子,日本人按兵不动,地头蛇在观望,本地商人想找靠山。这沪上,果然是个名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