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再次攻赵,王翦率领的秦军兵分两路,一路攻太原,一路直逼邯郸。赵王迁急召李牧回师,任命他为大将军,抵御秦军。李牧接到诏令时,正在代郡训练新的兽魂修士,他知道这是秦国的最后一击,也是赵国的生死存亡之际。
“代郡防务交给你了。”李牧将代郡太守印交给副将,目光落在帐外的凌风身上——飞狼首领已年老,羽毛失去光泽,却仍精神矍铄。“老伙计,陪我再上战场。”凌风似懂非懂,蹭了蹭他的手心,翅膀的灵脉轻轻波动。
抵达邯郸后,李牧发现军中粮草短缺,灵脉法器也不足。郭开以“国库空虚”为由,克扣军饷与物资,暗中却向秦军传递李牧的布防情报。李牧虽知郭开作祟,却顾全大局,一面上书赵王请求粮草,一面以“以战养战”之计,率军奇袭秦军粮道,夺取粮草与灵脉物资。
王翦得知粮道被袭,亲率主力迎战李牧。秦军在肥下再次布下九环锁灵阵,这次的阵眼换成了更强大的“灵脉金人”,能吸收周围的灵力。李牧见状,没有硬攻,而是派凌风侦查秦军后方,发现王翦的中军帐设在灵脉薄弱的“孤山”。
深夜,李牧率兽魂修士突袭孤山。凌风的飞狼俯冲而下,投掷的火符点燃了秦军的营帐,李牧则亲率主力冲击中军帐。王翦没想到李牧如此大胆,仓促间组织抵抗,灵脉金人因距离太远无法支援,秦军阵脚大乱。
激战中,李牧的灵脉枪刺穿王翦的护体灵光,却在即将得手时,侧面突然射出一支冷箭,正中他的肩胛。箭簇上的符文闪烁着黑色的光芒,那是“化灵咒”——能瓦解修士的灵力。李牧灵力一滞,王翦趁机逃脱,秦军反扑,李牧被迫撤军。
回到营中,李牧发现箭上的化灵咒正在扩散,肩胛的灵力不断流失。他知道这绝非普通秦军所为,必有内奸。此时,赵王的使者赶到,带来一道诏书:“李牧通秦叛国,即刻解职,押回邯郸问罪。”诏书旁还附带着郭开伪造的“李牧与王翦密信”,字迹模仿得惟妙惟肖。
“我李牧一生忠赵,何罪之有?”李牧看着诏书,又看了看肩胛的箭伤,瞬间明白了——这是郭开与秦国的阴谋。帐外的士兵接到命令,已将营寨包围,为首的将领正是郭开的心腹。
“将军,突围吧!”副将劝道,帐外的兽魂修士们眼中闪烁着愤怒的火光,凌风的飞狼在空中盘旋,发出悲愤的鸣叫。李牧却摇头:“我若突围,便是坐实了叛国之罪。赵国已危,不能再乱。”他拔出佩剑,没有反抗,只是抚摸着凌风的羽毛,“告诉赵王,善待兽魂修士,守住灵脉防线。”
李牧被押回邯郸的途中,化灵咒已侵入心脉,灵力彻底瓦解。行至刑场时,他望着邯郸城头的灵脉符文,那里曾是他誓死守护的地方。“我李牧生于雁门,死于邯郸,一生护赵,无愧于天地!”他高声呐喊,声音传遍全城,百姓闻之落泪,纷纷跪在街头为他送行。
行刑的那一刻,天空突然暗了下来,雁门方向传来狼嚎与鹰啼,那是兽魂修士营的妖兽在为他悲鸣。凌风冲破士兵的阻拦,俯冲至刑场,用翅膀护住李牧,羽尖滴落鲜血——飞狼以精血为他送行。李牧笑着闭上眼,最后一刻,他仿佛看到了玄风在草原奔跑,白毛狼王的身影渐渐与自己重合。
李牧死后,赵国再无良将。三个月后,秦军攻破邯郸,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城破之日,兽魂修士营的妖兽们在凌风的带领下冲向秦军,与城共存亡,飞狼首领的最后一声悲鸣响彻云霄,震得秦军的灵脉法器纷纷碎裂。
第六章 忠魂永存与青史留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视雁门关,听闻李牧的故事,感叹道:“若赵用李牧而不杀,秦灭赵未必如此易也。”他命人修复李牧的墓冢,在墓前立碑,碑文写道:“赵将李牧,忠勇无双,兽魂助战,威震边疆。”又将李牧的“兽魂战术”编入秦军军阵,允许边境修士继续传承“血契术”。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派使者祭拜李牧墓,称其“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千古之痛”。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借鉴了李牧的“兽魂阵”与“疲敌战术”,霍去病的“封狼居胥”之举,隐隐有李牧当年破匈奴的雄风。汉军的“羽林军”中,仍保留着与鹰、犬沟通的修士,他们称李牧为“兽魂祖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东汉时期,李牧的形象逐渐神化。民间传说他死后化作“雁门山神”,守护边境安宁,每当匈奴来犯,山间便会响起狼嚎,吓跑敌军。雁门关附近修建了“李牧祠”,香火旺盛,牧民们相信祭拜李牧能得到兽魂庇佑,放牧时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繁,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却对李牧的忠勇极为推崇。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曾前往李牧墓祭拜,命人编撰《李牧兵法》,供军队学习。书中详细记载了“兽魂阵”“疲敌术”“血契术”等战术,成为北方政权训练骑兵的重要教材。
隋唐时期,李牧的事迹被纳入正史,《史记》《汉书》都为他立传,称其“李牧者,赵之良将也,北却匈奴,西拒强秦,可谓国之干城”。唐太宗李世民对李牧的遭遇尤为同情,下令在邯郸重建李牧祠,亲题“忠勇良将”匾额,悬挂于祠中。李靖、李绩等名将在对突厥的战争中,多次运用李牧的战术,取得辉煌胜利。
宋代文人对李牧的评价甚高。苏洵在《六国论》中写道:“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李牧的典故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元代的蒙古统治者虽为游牧民族,却也敬重李牧的军事才能。忽必烈下令修复李牧墓和各地的李牧祠,称其“用兵如神,忠君爱国,可为后世楷模”。元代的军事着作《武经总要》收录了李牧的“兽魂阵”,并配以详细图解,供军队训练参考。
明代的抗蒙名将戚继光对李牧尤为推崇。他在《纪效新书》中借鉴了李牧的“屯田制”和“兽魂辅助战术”,在北方边疆训练“狼兵”,招募少数民族士兵,利用他们与动物的亲近关系,组建侦查小队。戚继光曾说:“李牧之智,在于知彼知己,善用天时地利与兽之力,此乃边军作战之精髓。”
清代的乾隆皇帝对李牧的评价最为全面,称其“治边有策,御敌有谋,忠而被诛,千古同悲。然其忠勇之名,终不可没”。他下令在李牧墓前立碑,碑文详细记载其功绩,并将《李牧兵法》收入《四库全书》,确保其流传后世。
如今,李牧的遗迹和传说仍在流传。河北邯郸的李牧墓保存完好,墓前的石雕栩栩如生,据说在月圆之夜,能看到一位身披兽皮的将军与狼王、飞狼的虚影在墓前巡视。山西雁门关的李牧祠香火旺盛,当地百姓仍保留着向兽魂祈福的习俗,相信这能保佑边境安宁、国泰民安。
从雁门少年到赵国名将,从破匈奴到抗强秦,李牧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悲壮。他以超凡的军事才能和对赵国的无限忠诚,在乱世中撑起了赵国的天空;他创造的“兽魂战术”,将人与妖兽的灵脉完美结合,展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智慧与创新;他“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遭遇,让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扼腕叹息。
李牧的遗产不仅在于军事上的胜利,更在于他所代表的精神:忠君爱国、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知己知彼、运筹帷幄的军事智慧,不拘一格、善用万物的创新思维。这些精神如同雁门关的灵脉,穿越千年时光,仍在激励着后人。正如他墓前的碑文所刻:“良将李牧,忠魂不灭;雁门风烈,千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