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统巩固:新政与隐患的博弈
叛乱的平定极大震慑了六国残余势力。嬴政下令在会稽山设立“灵脉卫所”,常驻五千玄甲修士,卫所内的“镇楚碑”刻着平叛经过与秦法条文,碑上的法家符文与镇法碑共鸣,压制山中超强的巫蛊灵气。灵脉监重新丈量会稽山灵田,将叛乱者充公的灵田分配给平叛有功的秦军修士与归附的越人修士,新分配的灵田界碑符上额外刻“忠法”二字,强化户籍绑定的法统意识。
针对逃籍修士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户籍司推出“逃籍连坐制”:修士逃籍,其亲属需承担连带责任,削减灵田份额;若主动举报逃籍者,可获“灵米奖励”。监察司的“验符镜”升级为“灵犀验符镜”,镜中融入灵犀兽的灵识,能穿透简单的隐身符,识别逃籍修士的灵气特征。驰道巡检司则在各关隘增设“户籍验查点”,修士通行需出示“户籍灵田符”,符牌异常者立刻扣留审查,逃籍修士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叛乱的教训让嬴政意识到“法统防御”的重要性。在法道殿的庆功宴上,他望着镇法碑上新增的黑纹,对王离、李斯等重臣道:“六国残余虽暂被镇压,但邪术、怨灵仍在暗处窥伺。秦法不仅要统御灵脉、户籍,更要构建坚不可摧的法统屏障。”李斯躬身献策:“陛下圣明。臣以为可效仿十二金人镇灵脉之法,在关中核心地脉修建‘终极法统阵’,以地脉龙气为基,融合法家符文与奇门遁甲,既护陛下万年,又防乱法者死灰复燃。”
嬴政的目光投向关中方向,人皇法印的金光与骊山的地脉产生微妙共鸣。他想起灵脉普查时的发现——骊山是关中地脉龙气最浓郁的区域,山中有天然的“九层地脉”,如天地灵塔,最适合布设大型防御阵。“李斯所言极是。”嬴政指尖划过人皇法印,印面的祖巫图腾浮现,“传旨:即刻启动骊山皇陵修建工程,以‘九层玄宫’为核心,布‘周天星斗阵’,陪葬的‘兵马俑大阵’需由十万陶俑修士组成,以地脉龙气驱动,既能守护陵寝,又能自动迎敌,让法统威严永世流传。”
此时的会稽山,灵脉卫所的修士正在重建被破坏的灵田界碑。新的界碑符上,秦篆“秦法统之”的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符纹与会稽山的灵脉重新连接,灵气流动比叛乱前更加平稳。山脚下的驰道上,王离的玄甲军正缓缓撤离,军阵的金光与山巅的镇楚碑遥相呼应,仿佛在宣告:任何挑战秦法统的叛乱,都将被彻底碾碎。而在咸阳的法道殿,镇法碑上项梁的黑纹旁,嬴政用灵力写下“骊山”二字,预示着一场更大规模的法统防御工程即将开启。
余波未平:暗流与布局
项羽逃亡吴中的消息让嬴政始终心存警惕。他命吴中郡守联合越人部落首领,秘密排查辖区内的火灵根修士,特别留意“神力过人、身负剑伤”的青年,却因项羽隐藏极深,始终无果。这位年轻的楚地修士在越人部落中隐姓埋名,白天劳作于灵田,夜晚则偷偷修炼项梁留下的残缺巫蛊术,他将秦法符文的压迫转化为修炼的动力,灵根在仇恨的滋养下变得愈发暴烈,只是暂时收敛了锋芒。
六国残余的零星抵抗仍在继续。齐地的旧贵族在琅琊台附近散布“秦法竭泽而渔”的谣言,试图煽动修士逃籍;赵地的残余势力则潜入阴山,试图勾结匈奴萨满重启“血祭术”;但在秦军的严密防控下,这些小动作都未能掀起大浪,反而让嬴政更加坚定了修建骊山皇陵大阵的决心。灵脉监在排查中发现,这些残余势力多试图通过“地脉异动”制造混乱,这让皇陵的“地脉龙气防御”显得尤为重要。
灵田与户籍的绑定制度在平叛后得到更广泛的认同。楚地的越人修士看到秦军平叛后灵田恢复秩序,主动到户籍司登记,申请灵田分配;逃亡归来的自首修士在灵田劳作中,体会到秦法带来的灵气稳定,纷纷表示“愿遵法守规”。户籍司的“灵气年轮”记录显示,平叛后楚地灵田的灵气利用率提升一成,灵稻产量创历史新高,这些数据被刻在“法统成效碑”上,成为秦法稳固天下的有力证明。
当最后一支玄甲军撤离会稽山,王离向嬴政呈上《平叛总结》,其中特别提到:“叛军虽败,但其利用地脉、怨灵作战的方式,暴露我法统防御的漏洞。骊山皇陵大阵需融入‘怨灵净化’‘地脉锁灵’之术,方能应对未来更复杂的挑战。”嬴政在奏折上朱批:“准奏。命你协助灵脉监勘测骊山灵脉,务必为皇陵大阵打好根基。”
会稽山的夜色中,镇楚碑的金光与星空的星辰交相辉映。山脚下的灵田里,归附的越人修士正在劳作,他们的“户籍灵田符”在月光下微微发亮,符纹与地脉灵气和谐共鸣。而在遥远的关中,骊山的土地上,第一批工匠与修士已开始丈量土地,他们手中的图纸上,“九层玄宫”与“周天星斗阵”的轮廓初现,一场关乎法统永续的宏大工程,正随着叛乱的平定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