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在楚王台遗址展开。王离将玄甲军分为“主攻、佯攻、侧击”三部:主攻部由他亲自率领,从正面强攻楚王台,吸引叛军主力;佯攻部在西侧布“空营阵”,用“幻符”制造大军假象;侧击部则由擅长山地作战的赵地修士组成,沿灵脉监标注的“隐脉小径”迂回,直插叛军阵眼。黎明时分,秦军的“雷火符”如流星雨般砸向楚王台,爆炸声震落满山枯叶,叛军的防御阵纹在符火中剧烈震颤。
项梁站在祭天碑前,眼中闪过疯狂。他撕开衣襟,将精血喷在碑上,口中念诵《楚巫灵经》中的禁忌咒文:“以我项梁金丹为祭,唤醒楚地百万战魂!”碑上的楚先王画像突然活了过来,张开巨口吞噬周围修士的灵气,山巅的怨灵如潮水般汇聚,形成一尊高达十丈的“楚王怨灵”。怨灵手持楚式长戟,戟尖的巫蛊灵气带着腐蚀性的毒雾,一戟劈下,秦军的法网阵竟被撕开一道缺口,前排修士惨叫着被毒雾侵蚀。
“法家剑,破邪!”王离的吼声透过灵力传遍全军。玄甲锐士营的修士同时拔剑,剑身上的“法统符”连成一片金光,王离将“镇军印”的灵力注入剑网,网中浮现出卫鞅、李斯等法家先贤的虚影,虚影们齐声诵读《商君法篆》,经文声化作金色剑气,与楚王怨灵的长戟碰撞。剑气与巫蛊灵气对冲,发出滋滋的声响,怨灵身上的怨灵黑气被剑气灼烧,竟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楚地战魂——这些都是楚国灭亡时战死的士兵残魂,被项梁强行束缚在怨灵体内。
侧击部此时已抵达叛军阵眼。修士们按灵脉图找到祭天碑的灵脉节点,用“地刺符”引爆节点周围的岩石,碑基瞬间松动。王离抓住机会,指挥“水符营”修士布“水淹阵”,引会稽山的溪流化作水龙,龙身缠绕“净化符”,直冲楚王怨灵。水龙与怨灵碰撞的瞬间,净化符爆发金光,怨灵体内的战魂发出解脱的嘶吼,纷纷脱离控制,怨灵的体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
项梁见状,祭出最后的杀招。他从怀中取出“楚巫至宝”——一枚用历代楚王精血炼制的“血玉符”,符中封存着楚国最后的“巫蛊元婴”(项氏先祖修炼的巫蛊元婴,非正统道家元婴)。血玉符破碎的瞬间,元婴化作一道血光融入楚王怨灵体内,怨灵的伤口竟开始愈合,眼中闪过嗜血的红光。“秦法毁我楚国,我便让尔等尝尝元婴噬灵之苦!”项梁狂笑着冲向秦军,周身的巫蛊灵气形成血色铠甲。
“结‘囚灵阵’!”王离早有准备。玄甲军修士迅速变换阵型,按奇门遁甲“景门囚灵”方位站立,手中的法统剑插入地面,剑网形成一个巨大的金色囚笼。楚王怨灵被困在笼中,疯狂冲撞,却被剑网的金光弹回,每次冲撞都会有大量怨灵黑气被净化。王离手持镇军印,一步步走向项梁:“楚地灵脉早已归秦,你用邪术逆天而行,不过是徒劳!”印光落在项梁的血色铠甲上,铠甲瞬间布满裂纹,巫蛊灵气溃散。
项梁的结局惨烈而决绝。他见怨灵即将溃散,竟引爆自身金丹,试图与王离同归于尽。金丹爆炸的瞬间,王离祭出“镇魂玉”,玉光将爆炸的灵力牢牢锁住,项梁的残魂化作一道血光冲向祭天碑,却被碑旁的秦军修士用“缚魂符”缠住。“我项氏不服!”残魂在符光中嘶吼,最终被压缩成一枚核桃大小的“怨魂珠”,珠中还能看到项梁不甘的面容。随着怨魂珠离体,楚王怨灵失去支撑,在金色剑网中彻底消散,会稽山的瘴气也随之退去,露出晴朗的天空。
战后清算:元婴炼碑与余孽逃亡
平叛后的会稽山一片狼藉,楚王台遗址焦黑一片,祭天碑布满剑痕,地上散落着叛军的法器碎片与符纸灰烬。王离的首要任务是处理项梁的巫蛊元婴——这枚元婴不同于正统道家元婴,它以巫蛊之术修炼而成,体内封存着无数战魂怨气,若不妥善处置,恐再次为祸。灵脉监修士带来“锁灵棺”(用十二金人残片打造),将怨魂珠放入棺中,棺盖刻满“镇邪符”,怨魂珠在符光中发出凄厉的尖叫。
“此等邪物,当炼入镇法碑,以秦法净化其怨气。”王离的命令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灵脉监修士小心翼翼地将锁灵棺抬上灵犀车,车身上的“囚灵符”确保怨魂珠无法逃脱。车队沿驰道返回咸阳,沿途的法网阵自动激活,金色符光包裹着灵犀车,防止怨气外泄。抵达咸阳后,李斯率法道学院长老在法道殿举行“炼碑仪式”,将怨魂珠嵌入镇法碑的“乱法者名录”一栏,碑上的法家符文立刻亮起,开始缓慢炼化元婴中的怨气,珠中的项梁残魂在金光中痛苦挣扎,最终化为碑上的一道黑纹,与其他乱法者的名字并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逃籍修士的清算同样严格。王离按户籍册逐一核对叛军身份,凡主动投降者,废去修为后贬为灵田徒役,终身修复会稽山被破坏的灵脉;负隅顽抗者当场斩杀,灵田充公拍卖;涉及巫蛊术者,额外在镇法碑上刻名,永世不得靠近灵脉节点。在清理叛军营地时,修士们发现了大量未销毁的楚巫典籍,其中《楚巫灵经》《血祭符谱》等被列为“顶级禁书”,由灵脉监修士用“离火符”当众焚毁,灰烬被倒入渭水,随水流向东海,以示“邪术永不复还”。
项羽的逃亡为叛乱留下最后的隐患。这位项梁的侄子、年仅二十的楚国修士,在决战时负责守卫侧后方,见大势已去,趁乱混入溃散的逃兵中。他天生神力,灵根属“暴烈火灵根”,本是项梁寄予厚望的继承人,却在秦军合围前,凭借对会稽山地形的熟悉,沿“隐脉小径”逃入吴中密林。逃亡途中,他回头望向火光冲天的楚王台,眼中噙着泪水,将叔叔的残剑碎片藏入怀中——这柄剑的碎片上仍残留着楚篆“复”字,成了他隐忍的执念。吴中郡守接到通缉令后,虽全力搜捕,却因项羽藏匿于越人部落,且刻意收敛灵气,始终未能抓获,为日后的风波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