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景监后人证法统

金戈玄秦 楠枫秦生 2366 字 17天前

“是证法统的钥匙。”景渊眼神坚定,“备车,去明法台。”

明法台位于渭水河畔,是卫鞅当年焚禁书、立秦法的地方。此刻的明法台周围已聚集了不少百姓,他们大多是被流言吸引来的,对着台基上那道被传为“天谴裂痕”的缝隙指指点点。几个吕党残余打扮的闲人混在人群中,正高声嚷嚷:“瞧见没?连明法台都裂了,这就是秦法要亡的征兆!”“我听说啊,当年卫鞅焚书得罪了上天,现在报应到嬴政身上了!”

就在这时,景渊的车队穿过人群,停在明法台前。他身着太史令的玄色朝服,手捧用红绸包裹的竹简,一步步走上台。百姓们见状纷纷安静下来,目光聚焦在他手中的竹简上——太史令掌管国史,从不出面参与朝堂纷争,今日却如此郑重,显然有大事要宣布。

“诸位咸阳父老、修士同仁。”景渊的声音透过灵力传遍全场,清晰而沉稳,“近日流言四起,称我秦法统不正,祖巫血脉为邪,景渊身为太史令,掌管秦国国史,今日便以祖宗秘档为证,击碎虚妄流言!”

他猛地揭开红绸,昆仑墨竹制成的竹简在阳光下散发着璀璨的金光。第一卷展开,“秦献公遗训”几个字亮起,竹简上的血迹突然化作一道红光,在空中凝结成秦献公的虚影——虚影身着战甲,胸口有金丹碎裂的伤痕,却依旧昂首挺胸,朗声道:“西陲非久留之地,必以法统破道统!”

台下百姓惊呼出声。当年经历过少梁之战的老人们看着虚影,激动得老泪纵横:“是献公!真的是献公!我当年在军中见过他!”“献公的遗训我听过,和竹简上写的一字不差!”

吕党残余中的为首者见状不妙,高声喊道:“不过是幻术!太史令勾结法家,用妖术骗人!”

景渊冷笑一声,展开第二卷竹简:“是否幻术,一验便知!”他将竹简对准明法台的“裂痕”,注入灵力。竹简上的“求贤令”文字化作金雨落下,渗入裂痕中。奇迹发生了——那道被传为“天谴”的缝隙竟开始愈合,台基上的法家符文重新亮起,卫鞅当年焚书留下的灵力印记与竹简金光共鸣,形成一道冲天光柱。

“秦孝公血书求贤令在此!”景渊朗声道,光柱中浮现出秦孝公血书的虚影,字迹鲜红如血,却散发着堂堂正正的龙气,“‘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道血书引天地异象,西陲血云三日不散,当年亲历者何止万人,岂是幻术能伪造?”

人群中一片哗然。有当年在栎阳的老人哭喊着:“是真的!我当年就在国耻碑前,亲眼见孝公呕血写书,血书落地时,地里的灵麦都开花了!”“卫鞅入秦后,启灵院开掘灵窍,我家小子就是那时候开的灵根,这都是秦法的功劳啊!”

那名吕党残余还想狡辩,景渊已展开第三卷竹简,指尖点向嵌在末尾的血玉:“最关键的证据在这里——秦孝公与卫鞅立誓‘法统传于后世,凡秦君者,必以法护脉,以血承咒’,此血玉中封存二人精血印记,可与传国玉玺共鸣,更可与现任陛下的祖巫血脉呼应!”

他话音刚落,咸阳宫方向突然传来磅礴的龙气。嬴政似乎感应到了明法台的动静,正以龙气加持。血玉瞬间爆发出刺眼的光芒,化作一道金红相间的光柱直冲云霄,在空中凝结成一个巨大的“法”字,“法”字周围环绕着九条金龙虚影,正是秦孝公与卫鞅推演的“九环锁灵阵”第一环阵图!

更惊人的是,光柱中浮现出历代秦王的虚影:秦襄公手持祖巫残血珠,秦文公建立传功阁,秦穆公泛舟之役联晋,秦献公少梁浴血,秦孝公与卫鞅论道……最后,虚影定格在嬴政身上,他帝袍上的祖巫虚影与光柱中的“法”字交融,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龙吟,整个咸阳城的地脉龙气都随之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