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苏明远婉儿退隐

另一个男孩指着远处的树问:“那是什么树?开着白花的那种。”

“那是梨树,”苏明远眼中闪过感慨,“庆朝时,京郊遍植梨树,春日花开如雪,秋来果实累累。有诗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林婉儿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幕——古代的状元教授现代的孩子认识植物,口中引经据典,眼中却满是与当下相连的温情。

“苏老师懂得真多!”孩子们崇拜地说。

苏明远微微摇头:“不过是前人所积,后人所学。文明就如这田间的种子,一代代传承,才能开花结果。”

散步归来时,天色已暗。小院里亮起温暖的灯光,墙上的各国护符在光线下投下斑驳的影子。林婉儿开始准备晚餐——用传统石磨磨制豆浆,配上附近面包房送来的可颂面包。

“古今混搭,中西合璧。”林婉儿笑着将早餐摆上桌,“就像我们的生活。”

苏明远拿起可颂咬了一口,酥脆的外皮层层分明:“这手艺倒与庆朝时的胡饼颇为相似,或许美食之道,本就相通。”

夜深人静时,苏明远独坐在书房中。桌上摊开着《新文明图鉴》的校样,旁边是他在竹简上写就的《现代农政全书》提纲。两种文明在这一方书桌上交汇融合,正如他这个人——庆朝的魂,现代的身。

他提笔在竹简上写下:“农政之要,在顺天时,尽地力,用民智。古今皆然,唯技不同耳...”

突然,窗外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这样的春夜雷雨,在庆朝时他总是焚香读书,静听雨打芭蕉。但今夜,村中的警报声突然响起——山洪暴发,冲毁了进村的石桥。

小主,

苏明远披衣出门,只见村民已聚集在断桥处。老村长愁眉不展:“这下糟了,桥断了,孩子们明天怎么上学?运输车也进不来了。”

“我记得《考工记》中有‘石拱桥营造法’,”苏明远凝视着湍急的河水忽然道,“若用古法重建,或许比现代水泥桥更能抵御山洪。”

村民们面面相觑,显然对这本古籍一无所知。

苏明远立即回家取来《考工记》的现代译本,就着手电筒的光,在雨中讲解起来:“石拱桥之妙,在于力之传导。每块石头相互挤压,形成自然平衡...”

林婉儿也没闲着,她打开直播设备,将现场情况实时传播出去:“网友们,我们村的石桥被洪水冲毁了,现在正在用《考工记》中的古法重建,欢迎大家支持...”

直播画面中,苏明远带领村民测量河道,挑选石材,讲解拱桥力学原理。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衫,但他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那是前世规划水利工程时的专注与激情。

“苏老师,这块石头应该放在哪里?”一个年轻村民扛着石块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