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一封来自很远很远的信

“是,”讲解员微笑,“她来信里说,‘人类笑起来,眼角会亮’。于是她给自己缝了一对会亮的耳饰。”

页页翻过,都是不宏大但真切的瞬间:

有夜色里一盏被修好的灯泡;有远港码头上写着“守门条约”的蓝色铭牌;有一只被救护的小兽趴在年轻船长的臂弯里睡觉;

有“公共工坊”里一起修水泵的手——肤色不同,指节的茧一样硬;

有校门口第一次响起的歌——外乡的腔调唱本地的旋律,磕磕绊绊却不走调。

每一页角落都有 “审校戳”:

版权:已获主体授权/公共域协议—教育许可

隐私:未成年已遮挡/敏感场景延迟公开

条约:符合《曙光条约》影像共享条款·4.2

旁边还贴着“复用建议”:为中小学“地理—伦理—工程”融合课提供素材,用法、禁用项一目了然。

星海,被审校成可被课堂与工地使用的素材,而不是只给晚间新闻的“奇观”。

“老师,这个市场跟我们上次去的周末市集好像!”一个女孩指着风琴星那张悬市图。

“是,”讲解员点头,“市集这件事,在宇宙的大部分地方都一样:有小孩偷吃,老板装作没看到;有老人坐在秤旁边,秤永远很旧但很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孩子们笑成一团,争着用邮局准备的透明贴纸给照片角落加注:

“这位阿姨的围裙好看”“这条鱼像我们那边的带鱼”“我也会修灯泡”“我想去买果子”。

“我们可以把这些贴纸寄回去吗?”有人问。

“可以,”伊娃点头,“群星邮局的业务之一就是**‘回信贴’**:你们写在贴纸上的话,会被打包成数据邮包,再寄回对应的市集或学校。

但要注意礼仪——不问隐私,不教别人做人,不把自己的偏好当标准。你们可以说‘谢谢、好看、我们在学你们做的菜’,这就很好。”

一个掠夺者孩子举手:“如果他们也回贴纸,会不会只给我们看,不给别人看?”

“这由寄信人决定。”伊娃把台上的“隐私标尺”递下去——一条可滑动的透明尺,“公开—半公开—只给邮局—只给对口学校—只给个人”。

“你们可以把标尺滑到你们愿意的程度。”

孩子们排队亲手滑动那根尺,像在给远方一个温柔的边界。

邮册被复制成两本光纸副本,一本留在展厅翻阅,一本被送往街角的小图书馆。

广场中央,临时拉起的白幕开始放映“邮册补帧版”:把静图补上短短的三秒至五秒动影,让“摊主的笑”“风翻过盐丘的边”“灯泡亮起那一下”都能动起来。

没有煽情旁白。只有事物自己的声响:切菜刀拍案、秤砣落盘、风从旗缝穿过、孩子奔跑时鞋底打在石板上的节拍。

有人本能地想鼓掌,很快又停下,转而把掌心收回口袋——这不是演出,这是生活。

“奇观会让人仰望,生活让人靠近。”伊娃在边上悄悄记下一句讲解词,准备写进《执火者手册·传播篇》的下一版。

展柜旁,“内容审校台”一直亮着。

工作人员在核查最后几页的授权戳——那是“夜市”。

夜市的灯更密,人更多,交易更热闹,也更容易出现未授权的入镜者。

“第 26 页:面部遮挡阈值提升;第 27 页:模糊处理;第 28 页:打回,征求二次授权。”

每一项操作都会被写入审计链,公开上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