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美食交流

让他们亲手试试包饺子,面团在手里捏出褶子,煮出来热腾腾一碗,这种参与感,比看展更能让人记住。”

李同志放下手里的文件,琢磨着点头:“有点意思。

不过得改良下,比如馅料,他们可能吃不惯太辣或太油的,用点虾仁、玉米之类的,清淡些,或许更容易接受。”

“对,”顾从卿赶紧补充,“刀削面也可以简化步骤,不用非得学咱那手法,让他们用勺子把面团刮进锅里,图个乐子就行。

再配着茶艺体验,泡点龙井、碧螺春,让他们尝尝盖碗茶的清香,跟他们的下午茶比一比,倒也有趣。”

他越说越具体,甚至想到了现场布置——摆几张长条桌,铺上蓝布,放上擀面杖、面板、茶叶罐,再贴几张饺子捏法、泡茶步骤的简易图解,不用太隆重,反倒像街坊邻里凑在一起做饭,热热闹闹的。

“关键是让他们觉得,中国文化不是摆在玻璃柜里的古董,而是能捏在手里、尝在嘴里的生活。”

顾从卿在草稿纸上画了个简易的活动流程,从揉面教学到共同包饺子,再到茶艺展示,每个环节都标上了“互动”二字,“这样既省钱,又能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亲近,比干巴巴的展览强多了。”

李同志看着他笔下的计划,忽然笑了:“你这想法接地气,说不定真能成。

我这就跟馆里汇报下,要是批了,咱们就一起琢磨细节。”

顾从卿把草稿纸叠好放进兜里,心里像揣了个暖乎乎的饺子。

他想起四合院里,每到过年,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包饺子的场景,周姥姥总爱往饺子里包几个硬币,说吃了能讨个好彩头。

或许,美食的温度真能跨越国界,让陌生人也能围坐在一起,像家人一样分享热乎的吃食——这大概就是最朴素,也最有力量的交流吧。

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他摊开的笔记本上,那里除了工作记录,又多了几行关于面粉采购、馅料搭配的小字,一笔一划,都透着股要把事情做好的认真劲儿。

提案被退回来时,封皮上用红笔批着“待议”,后面跟着行小字:“形式过于生活化,恐失外交庄重性。”

顾从卿捏着纸页的边角,指尖泛白,却没像旁人预想的那样皱眉——他早料到会有这么一出。

“领导说得在理。”

他把提案往桌上一放,对着围过来的同事笑了笑,“现在不是家长里短的时候,国家要在世界上站稳脚,对外展示的确实得有分量,总不能让人家觉得咱只会围着锅台转。”

旁边负责文书的小周却急了:“可老百姓就认这个啊!

上次我跟英国同事聊起饺子,他眼睛都亮了,说他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