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知行进阶:孔子智慧里的人生境界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初秋的清晨,我在母校的林荫道上散步,看着一群学生围坐在草坪上讨论课题,有的专注记录,有的激烈争辩,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年轻的脸上,满是求知的热忱。这场景忽然让我想起孔子的一句话:“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杏坛讲学,看着弟子们从懵懂求知到逐渐明辨道义,从坚守信念到学会灵活变通,深知人生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句话像一把阶梯,清晰地勾勒出人生进阶的四个境界:“共学” 是起点,是与他人一同探索知识;“适道” 是进阶,是与志同道合者追求信念;“立” 是坚守,是在困境中站稳脚跟;“权” 是巅峰,是在原则下灵活变通。这四个境界,不是孤立的阶段,而是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整体,每一步都考验着人的认知、信念与智慧。

从春秋时期的孔门弟子,到后世在求学、立世中不断进阶的仁人志士,再到如今在生活与工作中追求成长的普通人,孔子的这句箴言始终指引着我们前行。它不是对人际关系的苛责,而是对自我成长的期许;不是对他人的评判,而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踏上这进阶之路,探寻每个境界的内涵与价值,感受孔子智慧里的人生真谛。

一、共学:求知路上的同行者 —— 成长的起点

“可与共学”,指的是可以一起学习的人。“共学” 是人生成长的起点,是我们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第一步。在求知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同行者,一起听课、一起读书、一起探讨问题,在相互陪伴与交流中,拓宽知识面,打开眼界。但孔子也提醒我们,能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追求道义 ——“未可与适道”。因为 “共学” 更多的是知识层面的同行,而 “适道” 则是信念层面的共鸣,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共学的意义:结伴而行,点亮求知路

“共学” 的价值,在于它能打破孤独,让求知之路不再枯燥。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一个人学习,容易陷入思维的局限,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而与他人一起学习,通过交流讨论,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发现自己的盲点,从而更快地进步。

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便是 “共学” 的典范。当时,齐国在稷门附近设立学宫,吸引了天下各国的学者前来求学、讲学,荀子、孟子等着名学者都曾在此停留。在这里,学者们不分国籍、不分学派,一起探讨学术问题,一起研究治国之道。他们有的主张 “仁政”,有的主张 “法治”,有的主张 “无为而治”,虽然观点不同,但都能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交流辩论。正是这种开放的 “共学” 氛围,让稷下学宫成为当时中国学术思想的中心,也为后世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社会,“共学” 的形式更加多样。学校里的班级、实验室里的团队、线上的学习社群,都是 “共学” 的载体。在这些集体中,人们一起学习专业知识,一起攻克技术难题,一起分享学习心得。比如,在科研团队中,成员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实验设计,有的负责数据收集,有的负责数据分析,通过共同努力,推动科研项目的进展。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从他人身上学到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实现共同成长。

“共学” 不仅能提升我们的知识水平,还能培养我们的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在与他人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协调不同的意见,这些能力对我们未来的工作与生活都至关重要。

(二)共学的局限:知识同行,未必信念共鸣

虽然 “共学” 是成长的起点,但它也有其局限性 —— 能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追求道义。因为 “共学” 更多的是基于知识兴趣的同行,而 “适道” 则是基于价值信念的共鸣。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 “道” 的理解与追求也会有所不同。

孔子的弟子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子路、子贡、冉有等人,最初都是因为仰慕孔子的学识,前来跟随孔子 “共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子路性格鲁莽,却勇敢正直;子贡善于言辞,却重视利益;冉有精通政事,却有时过于务实。他们虽然能一起跟随孔子学习知识,但对 “道” 的追求却有所差异。比如,子贡曾想通过经商致富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孔子则更强调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主张通过践行道义来实现人生价值。因此,虽然子贡能与孔子 “共学”,但在 “适道” 的层面,却与孔子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例子也很常见。比如,在一个学习小组中,成员们可能因为对某个专业领域的兴趣而一起学习,但在职业选择上却会有不同的方向。有的人为了追求高薪,选择进入互联网行业;有的人为了实现社会价值,选择从事公益事业;有的人为了传承文化,选择从事传统文化研究。他们虽然能一起 “共学”,但在 “适道”—— 即追求人生理想与价值信念的道路上,却会分道扬镳。

小主,

这并不是说 “共学” 没有意义,而是提醒我们,在 “共学” 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思考自己真正追求的 “道” 是什么,要寻找那些与自己有共同信念的人,一起 “适道”。

二、适道:信念路上的同路人 —— 成长的进阶

“可与适道”,指的是可以一起追求道义的人。“适道” 是人生成长的进阶,是在 “共学” 的基础上,找到与自己有共同价值信念的人,一起为了理想而努力。孔子说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就是强调 “适道” 比 “共学” 更高一个境界 —— 它不仅需要知识层面的交流,更需要信念层面的共鸣。但孔子也提醒我们,能一起追求道义的人,未必能在困境中坚守 ——“未可与立”。因为 “适道” 更多的是顺境中的同行,而 “立” 则是逆境中的坚守,二者面临的考验不同。

(一)适道的意义:信念共鸣,照亮理想路

“适道” 的价值,在于它能为我们的理想提供强大的支撑。当我们找到与自己有共同信念的人,一起追求 “道” 时,我们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力量。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单靠自己的力量往往难以坚持,而有了同路人的陪伴与支持,我们就能更有勇气面对挑战,更坚定地走下去。

东汉时期的 “党锢之祸” 中,李膺、陈蕃等士大夫便是 “适道” 的典范。他们因为不满宦官专权、朝政腐败,纷纷站出来批评时政,主张改革弊政,维护社会正义。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官职,但都有着共同的信念 —— 为国家效力,为百姓谋福。他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形成了强大的 “清流” 势力,与宦官集团展开了坚决的斗争。即便后来遭到宦官集团的残酷镇压,许多人被逮捕入狱,甚至被杀害,他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正是这种 “适道” 的共鸣,让他们在黑暗的时代中,为后人留下了坚守正义的精神丰碑。

在现代社会,“适道” 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免费午餐” 公益项目的志愿者们,便是因为有着共同的信念 ——“让贫困山区的孩子能吃上热腾腾的午餐”,而走到一起。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身份,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普通员工,有的是学生,但都愿意为了这个信念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志愿者负责筹集资金,有的负责监督项目实施,有的负责到山区学校考察,通过共同努力,“免费午餐” 项目已经帮助数十万贫困山区的孩子解决了吃饭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资金短缺、项目实施难度大等,但因为有着共同的信念,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而是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推动项目不断发展。

“适道” 不仅能为我们的理想提供支撑,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当我们与同路人一起为了共同的信念而努力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付出是有意义的,自己的人生是有价值的,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追求 “道”。

(二)适道的局限:顺境同行,未必逆境坚守

虽然 “适道” 是成长的进阶,但它也有其局限性 —— 能一起追求道义的人,未必能在困境中坚守。因为 “适道” 更多的是顺境中的同行,当遇到逆境时,有些人会因为恐惧、利益诱惑等原因,放弃自己的信念,选择妥协或退缩。

南宋末年,文天祥与他的许多战友便是 “适道” 的同路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信念 —— 抗击元军,保卫南宋。在战争初期,形势相对有利,大家都能齐心协力,奋勇杀敌。但随着元军的大举进攻,南宋军队节节败退,许多战友开始动摇。有的人为了保全性命,选择投降元军;有的人因为看不到希望,选择逃离战场;只有文天祥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即便被元军俘虏,也没有放弃抵抗。他在监狱中写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千古名句,用生命诠释了对 “道” 的坚守。

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比如,在一些创业团队中,成员们最初因为有着共同的创业理想而一起 “适道”,在公司发展顺利时,大家都能齐心协力,为公司的发展努力。但当公司遇到困难,比如资金链断裂、市场竞争加剧等,有些人就会因为害怕失败、追求个人利益等原因,选择离开团队,甚至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事情。只有那些真正坚定信念的人,才会选择留下来,与团队一起共渡难关。

这并不是说 “适道” 没有意义,而是提醒我们,在 “适道” 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坚守能力,要在困境中站稳脚跟,实现 “立” 的境界。

三、立:困境中的坚守者 —— 成长的淬炼

“可与立”,指的是可以在困境中站稳脚跟的人。“立” 是人生成长的淬炼,是在 “适道” 的基础上,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依然能坚守自己的信念与原则,不妥协、不退缩。孔子说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就是强调 “立” 比 “适道” 更高一个境界 —— 它不仅需要顺境中的信念共鸣,更需要逆境中的坚守能力。但孔子也提醒我们,能在困境中坚守的人,未必能在原则下灵活变通 ——“未可与权”。因为 “立” 更多的是对原则的坚守,而 “权” 则是对原则的灵活运用,二者需要的智慧不同。

小主,

(一)“立” 的意义:困境坚守,彰显品格力量

“立” 的价值,在于它能彰显一个人的品格与信念。在顺境中坚守信念容易,但在逆境中坚守信念却很难。只有那些真正有品格、有信念的人,才能在困境中站稳脚跟,不被外界的压力与诱惑所动摇。

明代的方孝孺,便是 “立” 的典范。方孝孺是明代着名的学者与政治家,深受明太祖朱元璋与建文帝朱允炆的信任。后来,燕王朱棣发动 “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朱棣深知方孝孺的才华与声望,想让他为自己起草即位诏书,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方孝孺坚决拒绝,他认为朱棣的皇位是通过叛乱夺取的,不符合道义,自己不能为这样的人起草诏书。朱棣大怒,威胁方孝孺说:“你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方孝孺却坚定地回答:“即便灭我十族,我也不会屈服!” 最终,朱棣下令灭了方孝孺的十族,包括他的朋友与学生,方孝孺也被处死。方孝孺的 “立”,不是盲目的固执,而是对道义的坚定坚守,他用生命诠释了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品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