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悟孔子 “好德如好色” 之人性洞察

《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孔子与弟子关于民众道德状况的讨论。比如,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提到的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只是民众在贫富面前的基本道德底线;而孔子倡导的 “贫而乐,富而好礼”,则是更高层次的道德追求 —— 即便贫穷,也能保持精神的快乐(即 “好德”);即便富裕,也能遵守礼仪规范(即 “好德”)。可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能达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的民众已属难得,更不用说 “贫而乐,富而好礼” 了。

孔子认为,民众 “好德不如好色” 的根源,在于教育的缺失与道德引导的不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之所以会出现道德水平的差异,是因为后天的教育与环境影响。由于统治阶层忽视道德教育,只注重对民众的控制与剥削,导致民众缺乏对道德的认知与热爱,只能盲目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因此,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主张 “有教无类”,希望通过教育唤醒民众的道德自觉,让更多的人认识到 “好德” 的价值,实现 “好德如好色” 的理想。

(三)批判社会风气:重欲轻德,礼崩乐坏

孔子的慨叹,最终指向的是春秋末期 “重欲轻德” 的社会风气与 “礼崩乐坏” 的社会秩序。在这种社会风气下,道德礼法被视为束缚本能欲望的 “枷锁”,而放纵欲望则被视为 “自由”“洒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基于道德与信任,而是基于利益与算计;社会秩序不再依靠道德与礼法维系,而是依靠武力与强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春秋时期的战争,大多是诸侯为了满足自己的扩张欲望与物质需求而发动的,缺乏正当的道德理由。据《春秋》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列国间的战争就有四百八十多次,许多战争都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与财富,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些战争的背后,正是统治阶层 “好色”(即放纵扩张欲望)的体现,也是社会 “重欲轻德” 风气的集中爆发。

孔子一生都在为扭转这种社会风气而努力。他周游列国,宣扬 “仁政”“礼治” 的思想,希望能让诸侯们认识到 “好德” 的重要性,停止战争,让百姓安居乐业;他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典籍,希望通过文化传承,向后人传递 “好德” 的价值理念;他教育弟子,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希望他们能成为 “好德” 的君子,在社会中传播道德的种子。虽然孔子的努力在当时未能改变社会的整体风气,但他的思想却为后世社会的道德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好德如好色” 的修身路径:孔子的道德教化思想

孔子提出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并非只是为了批判现实,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实现 “好德如好色” 的修身路径,为人们提供一套可操作的道德教化方法。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实现 “好德如好色”,需要通过 “克己复礼”“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等修身方法,逐渐培养对道德的热爱与自觉。

(一)克己复礼:以礼法克制过度欲望

“克己复礼为仁” 是孔子提出的核心修身方法,也是实现 “好德如好色” 的基础。“克己” 即克制自己过度的本能欲望,不被 “好色” 所迷惑;“复礼” 即遵守周礼的规范,将道德礼法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 “克己复礼”,人们可以逐渐平衡 “好德” 与 “好色” 的关系,让本能欲望的满足不违背道德礼法,让道德追求成为人生的主导。

孔子对 “克己复礼” 的具体要求是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符合礼法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法的话不听,不符合礼法的话不说,不符合礼法的事不做。这四个 “非礼勿”,看似是对行为的外在约束,实则是对内心欲望的引导与规范。通过控制自己的感官与言行,人们可以逐渐减少对本能欲望的依赖,培养对道德礼法的敬畏与认同,最终实现 “克己复礼” 的目标。

比如,在 “好色” 方面,孔子主张以礼法克制男女之欲。《礼记?曲礼》中记载:“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捆,内言不出于捆。” 这些礼仪规范,并非是对男女之欲的否定,而是对其的合理引导,避免因过度放纵而违背道德。孔子自己也严格遵守这些礼仪规范,比如他在卫国见南子时,虽然是出于政治目的,但仍严格遵守礼法,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引发不必要的非议。

通过 “克己复礼”,人们可以逐渐将外在的道德礼法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让 “好德” 成为一种习惯,而非一种负担。当 “克己复礼” 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时,人们对道德的追求便会像对本能欲望的追求那样自然,“好德如好色” 的理想境界也就不难实现了。

(二)学思结合:以知识涵养道德认知

“学思结合” 是孔子提出的重要学习方法,也是培养 “好德” 意识的关键。孔子认为,要实现 “好德如好色”,首先需要通过学习,了解 “德” 的内涵与价值,培养对 “德” 的认知与认同;同时,还需要通过思考,将所学的道德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形成对 “德” 的热爱与执着。

孔子一生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将学习视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通过学习,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与精神境界。

在学习内容方面,孔子主张学习古代典籍与礼乐文化。《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典籍,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与人生智慧,是培养 “好德” 意识的重要素材。比如,学习《诗经》可以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培养孝悌与忠君的道德品质;学习《礼记》可以了解礼仪规范,培养言行得体的道德习惯;学习《春秋》可以了解历史的兴衰得失,培养以史为鉴的道德自觉。

同时,孔子也强调思考的重要性,他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无法真正理解道德的内涵;如果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无法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 “德” 的价值,培养对 “德” 的热爱,为实现 “好德如好色” 奠定认知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知行合一:以实践践行道德理想

“知行合一” 是孔子道德教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实现 “好德如好色” 的最终途径。孔子认为,“好德” 不能只停留在认知层面,更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 只有通过实践,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才能真正培养对 “德” 的热爱,实现 “好德如好色” 的理想境界。

孔子一生都在践行 “知行合一” 的道德理念。他周游列国,宣扬 “仁政” 思想,是对 “好德” 的实践;他教育弟子,传承礼乐文化,是对 “好德” 的实践;他严格遵守礼法规范,以身作则,是对 “好德” 的实践。即便在面临困难与挫折时,孔子也从未放弃 “好德” 的实践 —— 在陈蔡之间被困时,他依旧 “讲诵弦歌不衰”,用自己的言行鼓舞弟子坚守道德;在晚年回到鲁国后,他依旧整理典籍、教育弟子,为传承道德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孔子也要求弟子们做到 “知行合一”。他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他希望弟子们不要只停留在口头的道德宣扬上,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践行道德理想。比如,弟子子路性格直率,起初在言行上不够谨慎,孔子便多次引导他注重实践,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行动。后来,子路在卫国为官时,为了坚守道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知行合一” 的道德理念,成为 “好德” 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