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儒家自塑观的现代启示

(二)实践淬炼:在事上磨炼心性

王阳明 “知行合一” 的理念,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圳大疆创新的创始人汪滔,在创业初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他研发的第一款无人机在试飞时频繁坠毁,公司一度濒临破产。但汪滔将这些挫折视为 “磨炼心智” 的机会,他带领团队驻扎在简陋的实验室,日夜钻研技术难题。在研发无人机避障系统时,团队连续半年未能突破技术瓶颈,汪滔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组织团队成员重新学习传感器原理、机器学习算法,最终成功攻克难题。这种 “在事上磨炼” 的方式,与《论语》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的教导不谋而合 —— 只有将知识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

(三)价值锚定:超越功利的意义追寻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科研之路,完美诠释了 “求为可知” 的精神境界。在青蒿素研究初期,她面临着设备简陋、资料匮乏等重重困难,而且当时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更倾向于论文发表数量和职称晋升。但屠呦呦不为所动,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 “抗疟救人” 的使命中。为了提取青蒿素,她翻阅大量古代医籍,尝试 200 多种中药、380 余种提取方法,甚至以身试药。当 1971 年成功提取青蒿素时,屠呦呦并未急于发表论文,而是继续进行临床实验,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她在获奖感言中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种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胸怀,正是儒家自塑观在当代的光辉体现。

五、自塑观的当代困境与突破

(一)社交媒体时代的认同焦虑

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点赞量”“粉丝数” 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某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45% 的青年认为 “粉丝量 = 存在感”,为了获得更多关注,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打造虚假人设。这种将自我价值寄托于他人评价的现象,正是 “患莫己知” 心态的现代变体。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子柒的成功。她专注于拍摄中国传统田园生活,从春耕秋收到手作美食,每一个视频都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李子柒没有追逐流量热点,也不参与网络争论,但她的作品却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数以亿计的粉丝。她的成功证明,真正的自我价值不在于外界的认可,而在于独特的自我表达和对内心热爱的坚持。

(二)算法社会的个性消解

在算法推荐机制的影响下,人们逐渐陷入 “信息茧房”,个性发展面临被同质化的风险。但也有人利用算法实现自我突破。B 站 UP 主 “老师好我叫何同学”,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意,将科技与人文相结合。他制作的《5G 到底有多快》视频,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幽默的解说,让复杂的技术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我拍了 600 天日出》则展现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何同学的内容创作没有被算法所左右,而是坚持自己的风格和思考,最终在竞争激烈的视频平台脱颖而出。这表明,在算法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是实现 “立己” 的关键。

(三)组织变革中的自主立己

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在不断革新。海尔集团推行的 “小微团队” 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科层制结构,将员工从 “岗位执行者” 转变为 “创业家”。某小微团队为了研发智能空调,自主组建了包含研发、设计、营销等多领域人才的团队。他们从市场调研入手,发现消费者对空调的健康功能有强烈需求,于是团队自主决策,将研发方向聚焦于空气净化与除菌技术。在研发过程中,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跨部门协作,最终使产品上市周期缩短 40%,并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这种 “内部创业” 机制,将儒家 “立己” 理念融入现代企业管理,实现了个体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六、自塑观的全球视野:多元文明中的自我确证

(一)东亚文化圈的 “本份” 哲学

在日本,“本份”(honbumi)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每个人应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寿司之神小野二郎 90 岁高龄仍坚持亲手捏制寿司,他认为 “做好每一贯寿司,就是我的立世之本”。为了寻找最优质的食材,他亲自与渔民、菜农沟通;为了让章鱼口感达到最佳,他会按摩章鱼 40 分钟。这种对 “本份” 的极致追求,使他的寿司店连续多年获得米其林三星评级,更让他成为 “职人精神” 的象征。在韩国,三星集团的 “第一主义” 同样体现了自我超越的精神。创始人李秉喆要求员工 “永远比竞争对手多做一步”,这种理念不仅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将 “立己” 的精神融入韩国的商业文化。

小主,

(二)西方存在主义的 “自我设计”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与儒家自塑观虽源自不同文化背景,但在强调个体自主性方面有着共通之处。萨特主张 “人是自己选择的总和”,认为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存在和行为负责。这种观点与孔子 “求为可知” 一样,强调个体通过自我选择和行动来塑造自我。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的经历,正是 “自我设计” 的生动实践。他在被苹果公司解雇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创办了 NeXT 和皮克斯。在 NeXT,他专注于研发高端计算机系统;在皮克斯,他推动了动画电影的技术革命。最终,乔布斯回归苹果,用 iPod、iPhone 等产品重新定义了现代科技生活。他的名言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展现了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与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在精神上遥相呼应。

(三)非洲 Ubuntu 哲学的 “我因我们而存在”

非洲 Ubuntu 哲学 “我因我们而存在”,为自塑观提供集体主义视角。肯尼亚女政治家王 ariam Maathai 发起 “绿带运动”,从植树造林的小事做起,逐步成长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她的经历表明,“立己” 与 “立人” 不可分割,正如《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成就他人中实现自我价值。

七、自塑观的未来图景:人工智能时代的主体重构

(一)人机协作中的 “不可替代”

当 AlphaGo 战胜人类棋手,引发 “人类何去何从” 的焦虑时,围棋国手柯洁的转型提供新思路。他从 “与 AI 对抗” 转向 “与 AI 共研”,参与开发围棋教学系统,将人类的创造力与 AI 的计算力结合。这种 “人机共生” 模式,体现孔子 “君子不器” 的现代意义 —— 真正的 “立己”,在于掌握 AI 无法替代的情感理解、价值判断等核心能力。

(二)元宇宙中的虚拟自塑

元宇宙为自我塑造提供无限可能。在 Decentraland 平台,用户可创建虚拟化身从事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职业:有人设计虚拟艺术馆,有人担任元宇宙婚礼司仪。这种虚拟实践并非逃避现实,而是通过 “角色扮演” 探索多元自我。美国学者谢利?图克尔在《虚拟化身》中指出,元宇宙中的自我表达,本质上是 “现实自我的延伸与强化”,与儒家 “修身为本” 的理念殊途同归。

(三)太空文明的立己新维度

SpaceX 的星际移民计划,将 “立己” 提升到宇宙尺度。宇航员在火星殖民中面临的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 “人类如何在异星环境中确立存在意义” 的哲学命题。NASA 的 “火星生存训练” 中,特别设置 “伦理决策” 环节,要求宇航员在资源有限时做出符合人类价值观的选择,这种训练正是儒家 “义以为质” 思想的太空版实践。

从商周甲骨的 “位” 字密码,到元宇宙的虚拟化身;从孔子杏坛的谆谆教诲,到 SpaceX 的星际探索,“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的智慧始终指引着人类的自我塑造之路。在这个技术狂飙与价值重构并行的时代,儒家自塑观提醒我们:真正的 “位” 不在外界赋予,而在内心的坚定生长;真正的 “知” 不在他人评判,而在自我价值的持续创造。当我们学会在算法浪潮中保持人性温度,在虚拟世界中坚守真实自我,在星际探索中延续文明价值,方能实现孔子所期许的 “君子务本” 的生命境界 —— 这种境界,既是对中华文明 “自塑自强” 基因的传承,更是人类面对未知未来的生存答案。

八、教育革新:从传统书院到未来学校的自塑传承

(一)古代书院的沉浸式立己教育

江西白鹿洞书院留存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详细记载着南宋朱熹制定的学规。学子每日需完成 “晨起省身、日中讲习、晚课论辩” 三段式学习,其中 “省身” 环节要求对照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的五教之目,撰写反思日记。书院还设有 “贤能榜”,定期表彰在德行、学问、事功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这种将自我修养与荣誉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使 “立己” 教育具象化。

岳麓书院的 “会讲” 制度更具特色。不同学派的学者在此展开辩论,朱熹与张栻的 “朱张会讲” 曾吸引千人听讲。学生们在思想碰撞中,不仅拓宽学术视野,更学会以包容姿态坚守自我立场。书院藏书楼珍藏的《近思录》批注本显示,许多学子通过批注经典,将个人思考融入学术传承,实现 “立己” 与 “立学” 的统一。

(二)现代教育改革中的自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