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昊听到“卷面考量”四个字,顿时就想到,他读小学时百分制的试卷,卷面分也就才两分吧?
这个考核倒好,足足有十分之多。
不过,他也不觉得奇怪,因为这毕竟是皇家皇子的策论考核,怎可和小学试卷相比?
若是哪个皇子将来当了皇帝,批阅的奏章上字迹潦草难辨,轻则延误政务,重则就可能因误读而酿成差错。
更何况,策论考核本就重“文”重“礼”,卷面既是书写功底的体现,也是态度的折射。
主考们要看的,从来不止是策论里的治国见解,更包括皇子是否有静下心来打磨细节的耐心,是否具备作为储君应有的严谨与规整。
这十分的卷面分,考的何尝不是皇子们对“为政细节”的敬畏心?
“本次考核,限四个时辰,现在开始发卷,每份考卷含经义题册、策论稿纸各一份。”
主持人话音刚落,便有两人从他身后走出,抱着一沓考卷,开始给各位皇子分发。
黄昊在拿到考卷后,便在名字框上写上了自己的大名。
他很少写字,所以字写得只能说是勉强能看。
至于那十分的卷面分,他不要也罢。
写好自己的大名后,黄昊便开始阅卷了。
这所谓的“经义研读”,就是默写一些古人说过的名言,就跟高考默写古诗词差不多。
再就是阐释这些名言的深意,分析其在政务中的应用,倒和高考阅读理解中解读文本、提炼观点的路子相近。
这类考题的主体都大差不差,大概意思都是——
谁谁谁在什么书中提出过什么样的观点,请你写出他的原句,并用你自己的语言,拆解观点里的核心要义,说说这观点放在当下的治国场景里,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黄昊看得书少,他当然就不知道这考卷考的是哪句话,所以自然就默写不出来。
既然默写都默写不出来,那自然也就做不了这个“阅读理解”。
所以,他直接把这经义题册扔到一边,看起了策论稿纸上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