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基紧紧攥住贾诩的手。
“主公!……主公啊。”
贾诩眼泛泪光,心中被愧疚和暖流夹击得一塌糊涂。
如此君主……他贾文和有如此君主……
此事真的惹恼了贾诩!
这件事亦警醒了袁基。
——他不够重视“情报”的重要性。
袁基手下的拥趸,需要有组织有纪律,他们应该听从袁基的意志行事,而不是被随随便便地一煽动,反给袁基带来麻烦。
对此,他深刻反思。
此事过后,袁基需要在大汉铺开属于袁基集团的情报网了。
不过幸好,“聚众闹事”的指控不取决于人数,而取决于行为。
换句话说,只要袁基不与这群人正面接触,指控便无立足之处。
——毕竟他也可以反口咬定是他人陷害。
于是贾诩在一旁开口:
“主公,解决此事,易尔……可令一众部曲伪装山匪,前来劫掠。只要与袁公子带来的部曲佯装战斗,不消片刻,聚集的人群便可作鸟兽散。”
“即使这群人沿路告知官兵,待人赶到此处时,也早无对证。”
汉末山匪猖獗,许多奉行“富贵险中求”的山匪,亦会胆大包天地在洛阳附近的官道上劫掠。
所以此法倒是具有可行之处。
但袁基摇摇头,否决了这个计策:
“不可。人群聚集处,又无人疏散,若要逃命,必会发生踩踏,造成流血事件。这些人里亦有真心期待某回归洛阳之人,某岂能如此?”
贾诩知道这个计策主公大概率不会采纳。
此计确有些简单粗暴,但贾诩不在乎,他只想快速为主公解决此事。
但主公已做出否决,贾诩就需要想想其他的计策。
这是在官道上,且袁基一众人早已过了关隘。
想回返,再另换条官道,从洛阳的其他城门进入的法子不太现实。
等大部队走回去,天色已晚,若第二日从另一条路出发,依然有人“消息灵通”,众人自发前去迎接,便是一个循环。
换路的方法行不通。
所以就只能利用小路了。
可还是那句话,关隘已经过了,通关文牒上的“允许通行路径”已经被注明。
东汉是不允许从小路私渡关隘的。
不过,袁基是谁?
这里是东汉末年,只要关系够硬,钱财够多,通关文牒便形同虚设。
于是贾诩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