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世家法则

书房里,只点了一盏孤灯。

灯影下,年过五旬的王珪捻着胡须,看着站在自己面前,尚且带着几分意气的嫡次子王玉瑱。窗外秋雨淅沥,衬得屋内愈发寂静,只有灯花偶尔爆开的细微噼啪声。

王珪没有立刻说话,只是将案几上一张素笺推了过去。笺上字迹娟秀,寥寥数语,无非是感激王玉瑱公子仗义执言,郑氏公子已罢手,小女子得以保全,云云。落款是教坊司柳依依之名。

王玉瑱只看了一眼,便不屑的将视线收回。

他抬起头,语气冷冽:“父亲,此事个中有因。那郑家子跋扈,强逼弱女,儿身为太常丞既遇上,便不能不管。索性未动干戈,反倒全了一段仁义。”

“仁义?”王珪终于开口,声音平缓,却像这秋雨一般,带着浸骨的凉意,“我儿,你可知你这‘仁义’,价值几何?”

王玉瑱一怔,有些不解。

王珪伸出手指,点了点那张素笺:“这纸上写的,是‘荥阳郑氏’退了。可它没写的是,郑家那位公子,回府后摔碎了一方他心爱的端砚。也没写的是,他父亲,郑侍郎,明日早朝遇见为父,会用什么眼神看我。”

他顿了顿,目光如烛火般,摇曳却精准地落在儿子脸上:“更没写的是,你那同僚,姓肖的那个寒门进士,此刻在家中,是庆幸利用你王氏的虎皮吓退了强敌,还是在后怕,若你当时压不住郑家,他该如何收场?”

王玉瑱脸上依旧沉静。“父亲,儿知被利用,但就算如此,儿依旧不会袖手旁观。因为儿是太常丞,定要为那些女子主持公道……”

“主持公道?”王珪轻轻打断,嘴角泛起一丝近乎苦涩的弧度,“玉瑱,我太原王氏,立世数百年,靠的从来不是‘主持公道’。这长安城里的公道,太贵,我们主持不起。我们只做一件事:权衡。”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世家之间,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今日你为一名教坊司女子,轻易动用家声,去压郑氏。在你看来,是举手之劳,是‘仁义’。在郑氏看来,却是我王氏为了一个风尘女子,向他郑家示警、示威。”

“你让他们失了颜面,这颜面,他们迟早会找回来。或许是在一桩人事安排上,或许是在一次利益划分时。你今日种下的因,他日我王氏全族,都可能要陪你尝这果。”

看着次子略显单薄却挺直的背影消失在门廊尽头,王珪轻轻叹了口气。他知道,有些道理,光说是没用的,非得亲身经历过,撞过南墙,才能真正刻进骨子里。

他只希望,这次代价,不会太大。窗外,秋雨依旧绵绵不绝,仿佛在无声地洗涤着这帝都的繁华与暗涌。而“太原王氏”这块金字招牌,在这雨夜里,似乎又沉重了几分。

王玉瑱回到自己院落时,夜已深了,秋雨不知何时歇住,只檐角还偶尔滴下清冷的水珠,在青石板上敲出零落的脆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院子里静悄悄的,唯有正房还透出暖黄的灯光,像暗夜里一只温顺的眼睛。他放轻了脚步,推门进去,一股混合着淡淡百合香和暖炉热气的温软气息便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他满身的寒气和心底的滞重。

只见楚慕荷正坐在窗下的软榻上,就着一盏琉璃灯绣着什么。她穿着一身藕荷色的家常襦裙,未施粉黛,乌发松松挽起,见了他,便放下手中的针线,抬起眼微微一笑。

那笑容不像他在外头见的那些女子,或明媚,或娇羞,而是像这屋里的灯光一样,温温润润的,不着痕迹地熨帖着人心。

“回来了?”她声音不高,带着些许慵懒,“灶上温着参汤,喝一碗驱驱寒气罢。”

王玉瑱没说话,只是走到榻边坐下。楚慕荷也不多问,起身从一旁的小暖窠里端出一只白瓷盅,轻轻放在他面前的矮几上,又递过一把小巧的汤匙。

他舀起一勺浅琥珀色的汤水,热气氤氲,模糊了他的视线。他慢慢喝着,那微苦回甘的暖流从喉间一路滑入胃里,仿佛也稍稍化开了胸中那块垒。

楚慕荷重新拿起绣绷,是一方未完的松青色汗巾,针脚细密匀停。她并不看他,只闲闲地道:“下午庄子上送了些新摘的桂花来,我让春桃用蜜腌上了,过几日便能吃桂花糕。你上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