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晨曦微露,冰冷的晨风吹拂着蒲津渡南岸。
司马懿立于中军高台,遥望蒲津县城。
“传令!”
“东门、西门,各遣五千人佯攻!”
“不必急于破城,扰其军心,分其兵力即可。”
“南门,集结主力四万二千人,由我亲自督战!”
“北门,暂不围困。”
这是兵法中的“围三缺一”。
意在瓦解守军死战之心,诱其从缺口突围,再于野外聚歼。
“公子英明!”
台下诸将纷纷附和。
蒲津县城楼之上。
郭嘉与徐晃并肩而立,一夜未眠。
城外,司马军的调动尽收眼底。
“奉孝,司马懿这小儿,果然是三面猛攻,却留北门。”
徐晃沉声道。
“此乃攻心之计,想让我军士气瓦解,自行溃逃。”
郭嘉的目光扫过城下黑压压的敌军。
“他倒是打的好算盘!”
“只是,我蒲津将士,岂是贪生怕死之辈!”
郭嘉麾下,有五千五百名精锐步卒。。
另有一万两千名守城民壮,虽未经战阵,但有保家卫土之心。
“公明,东、西两门,派八百千精兵,一千民壮,选几个指挥好点的将领,配合守御。”
“南门,你和我亲自坐镇,领三千五精兵和九千民壮,与司马懿的主力周旋。”
“至于北门留四百精兵一千民壮。”郭嘉顿了顿,“严守即可。”
“传令下去,所有守城器械,都准备好!”
“滚石、擂木、热油、金汁,也要准备好!”
“陶罐炸弹,那最后的五百个,不到城破最后一刻,绝不可轻用!”
“遵命!”徐晃慨然领命。
城墙上,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民壮们在老兵的指挥下,将一筐筐石块,一根根巨木,搬运到女墙边。
大锅架起,黑烟滚滚,熬煮着令人作呕的金汁和滚油。
“咚!咚!咚!”
司马军的战鼓声,在旷野上响起。
“杀啊——!”
东、西两门,各五千司马军,扛着简陋的云梯,呐喊着冲向城墙。
他们中,大多是新近收编的河内各家私兵。
士气不高,装备也差。
“放箭!”
城楼上,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
箭矢如蝗,铺天盖地般射向冲锋的敌军。
“噗!噗!噗!”
冲在最前面的士卒,纷纷中箭倒地。
惨叫声,哀嚎声,响彻战场。
“举盾!冲!冲上去!”
司马军的督战队,挥舞着屠刀,在后面驱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