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时空笔契

“北方的狼毫坚韧,适合书写硬字;南方的竹管轻便,却能防潮防裂。”青林拿起两支笔,将狼毫笔的笔头拔下,“问题不在材质,而在固定方式。你看,现在的笔头都是直接裹在笔杆外,用生漆黏合,风一吹就开裂,不如……在竹管内部挖一个空腔,把笔头塞进去固定?”

他一边说,一边用随身携带的激光切割笔在竹管顶端划出一圈细密的纹路——这是量子终端自带的应急工具,功率被他调到最低,刚好能切开竹子却不产生高温。蒙恬凑过来看,只见青林将竹管顶端削出一个漏斗状的空腔,又把狼毫笔头用生漆裹匀,紧紧塞进空腔里,再用细麻绳在笔杆外绕了三圈,打结固定。

“这样试试。”青林将改造后的笔递给蒙恬。

蒙恬拿起笔,蘸了蘸墨汁,在竹简上写下“北境安宁”四个字。笔锋运转时,狼毫在竹管内灵活转动,却没有丝毫松动,墨汁也均匀地附着在竹简上,没有像之前那样断墨。他又连续写了五十个字,放下笔时,眼底满是震惊:“这笔……竟如此顺手!”

青林笑了笑,又拿起三支竹管:“将军,改造一支笔不够,得有统一的制作方法。你看,竹管要选直径三分的南方毛竹,截成七寸长,空腔深度要刚好一寸;狼毫要选北方野狼的背部硬毛,每支笔用毛五十根,粗细要均匀;生漆要加三分松脂,这样更牢固……”

他一边说,一边用激光笔在竹简上刻下制作步骤,蒙恬让人叫来军中的工匠,让他们跟着青林学习。工匠们起初还带着疑虑,但当他们按照青林的方法做出第一支笔,写字时发现比之前的笔好用十倍时,营帐里顿时响起了欢呼声。蒙恬看着那些忙碌的工匠,又看了看青林,忽然问道:“你来自未来,可知这笔日后会如何?”

青林沉默了片刻,想起自己在博物馆里看到的蒙恬笔复制品,轻声说:“将军,后世会称你为‘笔祖’,制笔行业会奉你为祖师爷。你的笔,会让文字传递更快,让知识传播更广,甚至改变整个华夏的文明进程。”

蒙恬愣住了,他低头看着手中的笔,指尖轻轻摩挲着竹管上的纹路。良久,他抬头看向帐外,那里,夕阳正将长城的轮廓染成金色,远处传来士兵们操练的呐喊声。“我制笔,本是为了北境军情,却没想到……”他忽然笑了,“倒是做了件利在千秋的事。”

接下来的日子,青林留在了军寨里,帮蒙恬完善制笔的工艺。他用量子终端扫描了不同材质的竹管和兽毛,找出了最适合制笔的材料;又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模具,让工匠们能快速做出统一规格的笔杆空腔;甚至还教工匠们用热水煮竹管,这样能让竹管更坚韧,不易开裂。

小主,

蒙恬则让人将制笔的方法写成文书,快马送往咸阳,让朝廷推广到全国。

很快,关中、巴蜀、江南等地的工匠都开始按照蒙恬的方法制笔,原本需要十天才能送到的文书,现在三天就能送到;原本因笔杆断裂而延误的军情,再也没有出现过。北境的士兵们甚至发现,将军的营帐里,每天都会亮起一盏灯,蒙恬常常在灯下用新制的笔写文书,有时会写到深夜。

这天夜里,青林正在营帐里调试量子终端,试图定位下一个时空锚点,蒙恬忽然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支新制的笔。“这是给你的。”蒙恬将笔递给青林,“按照你的方法做的,竹管上刻了‘青林’二字。”

青林接过笔,只见竹管上用细刀刻着两个娟秀的小篆,笔杆光滑温润,狼毫笔头饱满有力。他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穿越时,蒙恬曾送给自己一块刻着“北境”的玉佩,那时他还以为只是一场梦,却没想到,自己竟真的能再次遇到蒙恬,还能帮他完成这件改变历史的事。

“将军,我可能要走了。”青林轻声说,“我的时空锚点快定位好了,必须回到自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