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来?为何立于江畔失神?”
一道清朗的声音自身后响起,穿越者青林转身时,正撞进一双如寒潭般深邃的眼眸。
来人身着绣着兰草纹样的楚式长袍,腰间系着五彩丝绦,手持一卷竹简,眉宇间既有士大夫的儒雅,又藏着几分不与世俗同流的孤高。
穿越者青林的心跳骤然加速——星舰的历史图谱早已刻下这张脸,正是他此行要寻找的人:屈原。
“在下青林,自远方而来,听闻郢都有贤臣善赋,特来拜访。”青林刻意避开“未来”二字,按照星舰AI模拟的战国礼仪躬身行礼。
他知道,此时的屈原刚任左徒不久,正辅佐楚怀王推行变法,尚未经历流放的坎坷,眼中还燃着改变楚国命运的炽热火焰。
屈原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邀他同行:“远方来客若不嫌弃,可随我归舍中小坐,共论楚地风物。”
跟随屈原穿过郢都的街巷,青林看到了与历史记载截然不同的楚国景象:市集上商贩用贝壳货币交易,工匠在打造纹饰繁复的青铜礼器,孩童在城墙下吟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最令他震撼的是,沿途百姓见到屈原时,都会主动躬身问好,眼中满是敬重——这与后世记载中“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形象,形成了奇妙的反差。
“近来大王有意革新吏治,只是旧贵族势力盘根错节,推行甚难。”屈原的书房里,案上摊着变法的竹简,旁边放着研磨好的朱砂墨。他拿起一支毛笔,在竹简上写下“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笔尖划过竹片的沙沙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青林看着竹简上遒劲的字迹,忽然想起星舰数据库里存储的《离骚》原文。他小心翼翼地开口:“先生若想让变法理念传于后世,或许可以用歌谣的形式书写。楚地百姓善歌,若将道理藏于辞藻之间,既能避开贵族非议,又能让万民知晓。”
屈原手中的笔顿住,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庭院里绽放的兰花,若有所思:“你说的是‘赋’与‘歌’结合?此前楚地虽有《越人歌》,却多为民间小调,从未有人用它言说政事。”
“先生之才,若能开创一种新的文体,定能让思想如兰草般,在楚地生根发芽。”青林轻声引导,他知道自己不能直接“创造”,只能唤醒屈原心中本就存在的文学天赋——这是“历史锚点”任务的铁律,绝不能干预历史的自然进程。
接下来的数月,青林成了屈原书房里的常客。他见证着屈原如何将楚地的巫祭歌谣、民间小调与自己的政治理想融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体。有一次,屈原因变法受阻,在书房里枯坐整夜,清晨时忽然起身,拿起毛笔在竹简上疾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墨汁溅到他的衣袖上,他却浑然不觉,眼中满是酣畅淋漓的光芒。
“青林,你看!这样写,既说出了变法的艰难,又不会被贵族抓住把柄!”屈原将竹简递给青林,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青林接过竹简,指尖抚过温热的竹片,忽然意识到自己正在见证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刻——楚辞体,正在屈原的笔下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