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对山川地理也略有兴趣,不知能否随先生同行,也好学点皮毛?”他迫切想知道,这位千年前的“风水大师”,究竟是在“占卜吉凶”,还是在做着某种原始却精准的“地脉观测”。
杨筠松欣然应允:“无妨,多个人作伴也好。只是山路崎岖,小哥需多留意脚下。”
接下来的几日,青林跟着杨筠松穿梭在罗霄山脉的崇山峻岭间,彻底颠覆了对“风水”的认知。
杨筠松从不用龟甲占卜,也不搞祭祀仪式,他的“风水术”,本质上是一套极其严谨的观测与分析方法——
每日清晨,他会先观察太阳升起的方位与山脉的夹角,用竹简记录下“山向”;走到山谷处,会俯身倾听水流的声音,判断“水脉深浅”;遇到裸露的岩石,会用手指摩挲岩层纹理,分辨“石质疏密”;甚至会在不同地点埋下陶罐,三日后取出,根据罐内壁的水汽多少,判断“地气干湿”。
“山脉如龙之脉络,”一日傍晚,两人在山涧旁生火,杨筠松铺开竹简,用狼毫笔蘸着松烟墨,一边画一边对青林解释,“你看那远处的主峰,顶圆而身直,如龙之昂首,此为‘生龙’;两侧的支脉蜿蜒曲折,如龙之爪牙,需与主峰相连,方能‘藏风聚气’。若支脉断裂,或主峰歪斜,便是‘死龙’,人居于此,轻则多疾,重则绝嗣。”
青林顺着杨筠松指的方向望去,打开了早已没电的量子定位仪——虽然无法定位,但仪器外壳的材质是特殊的磁敏合金,此刻竟微微发热。他突然意识到,杨筠松说的“生龙”“死龙”,或许是对“地脉磁场完整性”的形象描述:主峰与支脉相连,意味着地下岩层结构完整,磁场稳定,适合人类居住;而支脉断裂,往往伴随着岩层破碎,磁场紊乱,确实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现代医学早已证明,长期处于强磁干扰环境中,会导致内分泌失调与免疫力下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先生说的‘藏风聚气’,是不是指环境能阻挡寒风,同时保持适宜的湿度与温度?”青林忍不住问。
杨筠松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小哥悟性颇高。‘藏风’者,避凶风也——冬季北风凛冽,若有山脉阻挡,便能减少寒气入侵;‘聚气’者,存生气也——草木繁盛处,空气湿润,人呼吸其间,自然精神爽朗。只是这‘气’无形无质,需从山川走势、水流方向中细细品味。”
青林心中震撼。杨筠松没有现代科学仪器,却通过长期的野外观察,将“地形对微气候的影响”总结成了易懂的“风水理论”。更让他惊讶的是,杨筠松在竹简上绘制的山脉图,竟与他曾在实验室里模拟的“罗霄山脉地脉磁场分布图”有着惊人的相似——主峰为“磁核”,支脉为“磁线”,水流为“磁导”,连某些“磁场薄弱点”的位置,都与杨筠松标注的“凶地”完全重合。
这日,两人来到一处峡谷。峡谷两侧的山崖陡峭如壁,谷底只有一条狭窄的溪流,空气沉闷得让人胸口发紧。杨筠松刚踏入峡谷,腰间的罗盘指针便疯狂转动,铜壳都微微发烫。他脸色一变,拉着青林后退:“此处不可久留,是‘漏风破气’之地。”
青林却站在原地没动——他手腕上的磁敏合金外壳,此刻竟发出了细微的“嗡嗡”声。他记得项目组曾做过实验:当磁场梯度超过0.5T/m时,磁敏合金会产生共振。这里的磁场强度,显然已经达到了危险阈值。
“先生怎么知道此处危险?”青林问。
杨筠松指着峡谷两侧的山崖:“你看这山崖,岩层直立如刀削,无半点缓冲,风入峡谷后无法扩散,只能在谷内回旋,此为‘漏风’;再看那溪流,浅而湍急,水脉不深,无法‘养气’。前几日我在此处埋下陶罐,今日取出,罐内竟有霉斑——地气潮湿却无法流通,久居此处,人必生恶疾。”
青林蹲下身,摸了摸谷底的泥土——果然潮湿得能攥出水,而且土壤中含有微量的硫化物,这是地下岩层断裂后,矿物质溢出的典型特征。杨筠松仅凭“陶罐测气”和肉眼观察,就判断出了土壤成分与空气流通的问题,这种观察力,即便放在现代,也足以媲美专业的地质勘探员。
随着相处日久,青林愈发觉得杨筠松的“风水理论”,其实是一套融合了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的综合环境学。而杨筠松也发现,青林虽对“风水术语”不甚了解,却总能提出一些“新奇却切中要害”的问题——比如“山向与日照时长的关系”“水脉与地下水位的关联”,这些问题往往能让他豁然开朗。
“青小哥,”一日夜里,杨筠松将青林叫到身边,铺开一卷写满字的竹简,“某近来整理这些年的观测心得,想写两部书,一部讲山脉走势,一部讲如何辨别‘真龙’与‘假龙’。只是有些地方,总觉得不够透彻。”
青林凑过去一看,竹简上的标题赫然是“撼龙经”与“疑龙经”。他的心脏狂跳起来——这就是传说中那两部奇书的初稿!
“先生有何困惑?”青林问。
杨筠松指着竹简上的一段话:“某说‘龙分九势,各有吉凶’,可如何准确判断‘势’的吉凶,总觉得仅凭肉眼观察不够。比如有些山脉,看似‘生龙’,却无人居住,是何原因?”
青林看着那段文字,突然想到了现代的“土壤重金属检测”。他记得在罗霄山脉的某些区域,虽然地形符合“生龙”特征,但地下土壤中铅、汞含量超标,不适合人类居住。他无法直接说出“重金属”这个词,只能换了种说法:“先生,或许有些地方,表面看似适宜居住,实则地下藏有‘毒质’——比如某些岩石,经雨水冲刷后,会渗出有害之物,渗入土壤,人若食用此地生长的草木,饮用此地的水,便会生病。”
杨筠松眼睛一亮:“小哥此言有理!某曾在南方见过一处山谷,草木繁盛,水流清澈,可当地村民却多有残疾。当时某以为是‘地气不正’,如今想来,或许正是小哥说的‘地下毒质’!”他立刻拿起狼毫笔,在竹简上补充道:“凡见草木过茂而鸟兽不居之地,需细查土壤,若有异味或色异,便是‘毒龙’,不可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