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墨香世界

“闯龙宫,闹地府!”青林几乎是下意识地接话。话一出口又觉得不妥,赶紧补充,“先生,我是说……它有了通天的本事,自然不甘于只做个山大王,总要闹出些惊天动地的事来,才不负这身能耐。”

吴承恩眼睛一亮,猛地一拍大腿:“正是这个理!我本想让它安安分分护着花果山,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你说得对,这般人物,怎肯屈居一隅?就得让它去搅一搅那三界的浑水!”

他提笔疾书,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溅起细小的墨点。青林看着他写下“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看着孙悟空索得定海神针,看着他勾销生死簿,那些曾经在书页上、屏幕上看到的画面,此刻竟在眼前的宣纸上活了过来。

“先生,”青林忍不住问,“这孙悟空,为何要闹天宫呢?”

吴承恩停了笔,眉头微蹙:“我正为此事犯愁。天庭召它上天,封了个‘弼马温’,它嫌官小,反下天庭。这还不够,得让它再闹得大些,才能显出它的性子。”

“让它偷吃蟠桃,盗饮玉液,窃了金丹!”青林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让玉帝派十万天兵天将捉拿,却被它打得落花流水!最后请来了如来佛祖,才把它压在五行山下!”

吴承恩愣住了,手里的狼毫悬在半空。他盯着青林,眼神里满是惊异:“你……你怎么像是知道结局?”

青林心里咯噔一下,才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他慌忙低下头:“我……我只是胡乱猜的。先生笔下的这石猴,如此桀骜不驯,定然不会轻易认输,怕是只有佛祖那般人物,才能降得住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吴承恩定定地看了他半晌,忽然笑了:“好个胡乱猜的!你这猜测,倒与老夫心中所想不谋而合。这猴子,就得让它无法无天,才能反衬出后来的修行不易。”

他继续书写,青林坐在一旁,看着那些熟悉的情节在笔下诞生,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时,生活困顿,仕途失意,可他笔下的世界却如此恢弘壮阔,神佛妖魔,无所不包。

日子一天天过去,青林就在吴承恩的书房里住了下来。他不敢暴露自己的来历,只说自己是个落魄的读书人,喜欢听故事。吴承恩倒也不疑,每日写得累了,就和青林闲聊,讲他年轻时的见闻,讲他对佛道两家的理解。

“你看这猪八戒,”吴承恩指着刚写好的段落,“本是天蓬元帅,因犯了错被贬下凡,投了猪胎。他贪吃好色,却又憨直可爱,比起那石猴的精明,多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青林看着“猪八戒”三个字,想起电视剧里那个挺着大肚子的形象,忍不住笑了:“先生写得真好。这世间之人,谁没有些贪念痴念?八戒虽有诸多毛病,却也真实。”

“真实就好。”吴承恩叹了口气,“我写这书,不是要讲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佛,是要写些带着人气的修行者。你看那唐僧,肉眼凡胎,不识善恶,动不动就念紧箍咒,可他西行的决心,却从未动摇。”

提到唐僧,青林忽然想起一个问题:“先生,这唐僧,为何一定要去西天取经?”

吴承恩放下笔,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田野:“因为求法不易。这世间的道理,从来不是唾手可得的。得经历些磨难,受些苦楚,才能明白其中的真谛。我写那八十一难,就是要告诉世人,修行之路,没有捷径。”

青林看着吴承恩的背影,突然明白了《西游记》为何能流传千古。它不仅仅是一部神怪小说,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修行、关于人性的寓言。吴承恩把自己的人生感悟,都写进了那些神佛妖魔的故事里。

这天,吴承恩写到了“三打白骨精”。他写唐僧肉眼凡胎,被白骨精的假象迷惑,写孙悟空火眼金睛,识破妖魔却不被理解,写猪八戒在一旁煽风点火,写唐僧念起紧箍咒时孙悟空的痛苦。

“好一个‘事不过三’!”吴承恩写完最后一个字,把笔一掷,眼眶竟有些发红,“这猴子忠心护主,却屡遭误解,换作是常人,怕是早已心灰意冷。可它没有,只因为唐僧是它的师父,是它西行路上的引路人。”

青林看着那段文字,心里也跟着发酸。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看这段时,总为孙悟空抱不平,恨唐僧的迂腐。可现在再看,却有了不同的感悟。

“先生,”青林轻声说,“这或许就是修行吧。孙悟空要修的,不仅是神通,更是心性。唐僧要修的,是明辨是非的慧眼。他们都在彼此的磨难里,慢慢成长。”

吴承恩转过头,深深地看了青林一眼:“你说得对。这西行之路,何尝不是一场共同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