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对撞机的冷却系统发出最后一声嘶鸣时,青林正盯着监测屏上扭曲的能量曲线。那曲线像一条活蛇,突然挣脱所有参数束缚,在屏幕中央炸成一团白光。他下意识地抬手遮挡,掌心的神经接口传来一阵灼痛——那是时空锚点脱离同步轨道的信号。
再次睁眼,鼻尖萦绕的不是实验室特有的臭氧味,而是潮湿的霉味与墨香的混合体。
青林发现自己蹲在一堆散发着桐油味的木箱旁,身上的纳米防护服不知何时换成了粗麻布短打,针脚粗糙得磨着皮肤。头顶是雕花的木梁,阳光透过糊着窗纸的格子窗,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更诡异的是周围的人——他们穿着盘扣长衫,发髻用木簪绾在脑后,正围着一个说书先生模样的人,听得眉飞色舞。
“……这《增广贤文》里说得好啊,‘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那李公子与张姑娘的情谊,可不就是经了这般考验?”
说书先生的声音带着抑扬顿挫的韵脚,“增广贤文”四个字像电流般击中青林的记忆神经。他在古籍数据库里见过这个名字,一部明代的启蒙读物,汇集了无数格言谚语。可他明明设定的时空坐标是2077年的月球基地,怎么会跑到这种地方?
“神经接口剩余能量19%,时空坐标校准失败。检测到环境中存在高频次非自然电磁辐射。”脑海里的机械音断断续续,带着强烈的干扰波。
青林摸向腰间,那里本该别着应急能量块,此刻却空空如也,只有一个沉甸甸的布包。他解开布绳,里面是几本线装书,封面上用毛笔写着“增广贤文”四个楷字,墨迹饱满,边缘泛着淡淡的蓝光——那是能量辐射的特征。
他抽出其中一本,纸张是粗糙的竹纸,却异常坚韧,指尖划过纸面时,能感觉到细微的凹凸纹路。翻开内页,密密麻麻的墨字排列整齐,“昔时贤文,诲汝谆谆”八个字映入眼帘,而在那些墨字的间隙,竟藏着无数肉眼难辨的银色细点,像是某种微缩电路。
“这不是普通的书。”青林低声自语。他曾在量子存储实验室见过类似的结构——用分子级刻蚀技术在载体上记录信息。可这种技术,不该出现在明代。
“小哥看着面生,也是来买启蒙书的?”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老者凑过来,手里拿着同样的《增广贤文》,封面已经磨得发白,“这书可是好东西,城里的学堂都用它教娃娃,里头的道理,够人琢磨一辈子。”
青林抬头,老者的发髻里插着一支铜簪,簪头刻着复杂的花纹,在阳光下反射出奇异的光泽。他突然注意到,老者的袖口沾着些许银灰色粉末,那是高温熔炼金属时才会产生的残留物。
“老先生可知这书是谁编写的?”青林问道,同时启动了神经接口的扫描功能。扫描结果让他瞳孔骤缩——老者体内有微弱的金属反应,位置在心脏附近,像是某种植入装置。
“谁编的?没人说得清。”老者摇着头,翻开书页指着其中一句,“只知道三年前突然就出现在市面上了,先是在苏州府,后来传遍了江南。你看这句‘长江后浪推前浪’,是不是透着股子新奇道理?”
青林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那句话的墨迹下,银色细点正以极高的频率闪烁,形成一组完整的二进制代码。他快速破译——“时空锚点已激活,等待同步指令”。
这不是古籍,是某种信息载体。
“老先生觉得,这些道理都是古人传下来的?”青林不动声色地翻到另一页,那里印着“一寸光阴一寸金”,对应的代码是“能量储备73%,防御系统启动”。
老者突然压低声音:“不瞒小哥说,我总觉得这书透着古怪。上个月暴雨冲垮了城西的老宅子,从地基里挖出个铁箱子,里面装的不是金银,竟是几十本一模一样的《增广贤文》,封皮都烂了,里头的字却一点没晕。”他凑近青林,铜簪上的花纹反射出一道微光,“更奇的是,夜里看书时,字里会冒蓝光,像是有活物在动。”
青林的心跳开始加速。高频电磁辐射、微缩电路、金属植入体……这些线索指向一个不可思议的结论:这个时代存在着不属于这里的科技。而《增广贤文》,就是那个科技的核心载体。
“神经接口检测到强能量源,位于西北方向三里处。辐射特征与手中书籍匹配。”机械音再次响起,比之前清晰了些。
青林谢过老者,揣着书快步走出书铺。街上的景象热闹非凡,挑着担子的货郎、骑着毛驴的书生、吆喝着卖糖画的小贩,构成一幅鲜活的明代市井图。但在这些景象之下,隐藏着无数异常——铁匠铺里传出的锻打声频率整齐划一,像是机械臂在运作;绸缎庄的掌柜用手指快速敲击算盘,指法精准得不像人类;甚至连路边玩耍的孩童,背诵《增广贤文》时都带着完美的节奏,仿佛程序设定。
他按照神经接口的指引,穿过两条巷子,来到一处僻静的宅院外。院墙是青灰色的砖墙,墙头爬满了牵牛花,门楣上挂着块匾额,写着“启蒙堂”三个字。奇怪的是,周围明明人来人往,却没人看这宅院一眼,仿佛它不存在一般。
小主,
“此处有空间屏蔽场。”神经接口提示,“建议物理突破。”
青林绕到宅院后墙,发现墙角有棵老槐树,枝干探过墙头。他攀着树枝翻入院内,落地时踩在松软的青苔上,惊起几只飞虫。院子里种着几排银杏树,树下摆着石桌石凳,桌上放着砚台和毛笔,砚台里的墨汁泛着和书页相同的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