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在全息投影的照射下渗出液态金属。青林用光谱仪检测,屏幕上跳出的元素分析让他浑身冰凉:87%的钚239同位素,13%的反氢——这是足以让半个大陆陷入核冬天的放射性物质。"这是..."
"不周山的基石。"共工的指尖划过晶体表面,银白色液体立刻凝结成螺旋状的结构,"颛顼的人说这是'妖物',可他们不知道,正是这些来自'玄枵'的星尘,维持着地球的自转轴稳定。"
全息投影突然切换画面,显示出太阳系的三维模型。共工的手指点向地球的黄赤交角:"五万年前,一颗矮行星撞击地球,让地轴倾斜了17°。我们的先祖用玄枵星的残骸建造了不周山,通过引力场修正,才让倾斜度稳定在3°以内。"投影中,三座金字塔状的建筑矗立在大陆板块的关键节点,正是后来被称为"昆仑不周岱舆"的神山。
青林突然想起《列子》里的记载:"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原来那不是神话,而是一场关于地轴校准权的星际争端。他摸出穿梭舱的黑匣子,里面存着坠毁前截获的一段星际通讯,此刻播放的电子音,竟与共工吊坠发出的频率完全同步。
"颛顼想重启校准程序。"共工的声音带着金属摩擦的刺耳,"他的'天柱'用的是裂变能量,会让地轴倾斜度瞬间达到25°,到时候北半球将永远冰封,南半球则变成火海。"
当晚,青林跟着共工的卫队潜入颛顼的营地。月光下,那些所谓的"天神"露出了真面目:骑着白泽的是搭载了生物识别系统的悬浮战车,能呼风唤雨的"重黎"正在调试大气离子发生器,而颛顼的宫殿——一座由透明合金建造的半球体建筑,顶端的天线阵列正对着北极星,释放出干扰磁场的电磁波。
"那是地轴牵引装置。"青林盯着发生器的能量读数,"通过改变地核的铁镍流体流向,强行调整自转轴。和我们2149年的'行星矫正仪'原理相同,只是他们用的是最原始的核裂变驱动。"他突然注意到装置底座的符文,竟是他参与设计的洛伦兹力计算公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颛顼的宫殿里,全息投影正显示着地轴调整的模拟结果:欧亚大陆将沉入海底,美洲板块抬升为高原,而非洲中部会形成新的赤道。青林在通风管道里看到了那个传说中的首领,他的头颅覆盖着金属外骨骼,左眼是能穿透地层的X光扫描仪,手指在控制台上滑动的轨迹,与不周山的引力场分布完全吻合。
"他们在定位不周山的能量节点。"共工的声音通过骨传导耳机传来,"准备启动'水龙',干扰他们的磁场探测器。"
青林终于明白"水龙"不是神话生物。当那条由液态金属组成的巨流从峡谷中涌出时,他看到每一滴"水珠"都是微型EMP炸弹,在接触颛顼军队铠甲的瞬间释放出强电磁脉冲——这就是"洪水滔天"的真相,用超导流体瘫痪对方的电子设备。
决战在不周山下爆发的第七天,青林在一处裂缝中发现了更惊人的秘密。岩壁深处,三座巨大的能量塔正在运转,塔身镶嵌着无数菱形晶体,每个晶体里都封存着一缕银白色的光——那是玄枵星的核心物质,通过量子纠缠维持着地球的引力平衡。最中央的控制台上,一份星图正在滚动,标注着银河系内所有拥有稳定黄赤交角的行星,其中地球被用红色标记。
"这是'星轨数据库'。"共工的六只手臂同时按在控制台的不同节点上,塔身的晶体突然全部亮起,"我们的先祖是玄枵星的遗民,不周山是他们建造的行星矫正站。"
当颛顼的军队突破防线时,青林看到了骇人的一幕:他们的"天柱"开始释放强辐射,地面的岩石在高能粒子流的照射下熔化成岩浆,而天空中的云层被撕裂,露出后面的金属穹顶——那是覆盖在平流层的能量罩,正在阻挡玄枵星的信号。
"他们想切断地球与星轨的联系。"共工的鳞甲突然全部展开,露出里面蜂窝状的能量槽,每个槽里都躺着一枚菱形晶体,"一旦能量罩完全闭合,校准程序就会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