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草分子图谱

青林的靴底碾过第三十二片晒干的蕲艾时,宇航服的生态循环系统终于发出了刺耳的警报。

全息界面布满淡绿色的数据流,最后的定位坐标在反复校准后定格:公元1578年,湖广蕲州,空气中弥漫着超过两百种植物的挥发性成分,其中几种萜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竟与他飞船医疗舱里的广谱抗菌剂完全一致。

他蹲下身,指尖的生物传感器轻触那片艾草。分析结果弹出的瞬间,喉结不自觉地滚动:叶片表面的绒毛呈规律的六边形排列,每个绒毛顶端都分泌着纳米级的精油颗粒;而叶片的脉络走向,在光谱扫描下呈现出完美的分形结构,与星际联盟的分子传递模型有着惊人的相似度。

更诡异的是,艾草周围的土壤里,检测到了微量的铱元素——这种通常存在于陨石中的金属,正以某种生物活性形式,参与着植物的光合作用。

药圃深处传来碾药的石臼声。青林猛地转身,等离子匕首已在掌心蓄能,却在看清那道身影时僵住——那是个身着青色布衣的老者,鬓角沾着草屑,正用铜臼碾着某种紫色的草药。

他的手指粗糙却灵活,分拣药材时的动作精准如手术刀,而摊在竹匾里的药草,按照某种肉眼难辨的规律排列,其性味归经的分类,竟与传感器分析出的化学成分聚类结果完全吻合。

"客官不像本地采药人。"老者抬头,目光像淬过药汁的银针,明代官话的口音通过翻译器在耳麦里回荡,"你的靴子沾着岭南的瘴气,袖口却带着北地的风沙,偏这衣料...倒像是用桑蚕丝混了某种发光草织成的。"

青林的传感器疯狂跳动:目标生物的手部神经末梢密度是常人的1.8倍,能分辨出药材0.1克的重量差异;而他碾药的铜臼内壁,覆盖着一层纳米级的氧化膜,这是长期接触特定草药后形成的天然催化剂,能让药物成分的萃取率提升37%。

当老者将碾好的药粉倒入陶罐时,青林注意到罐底刻着一行小字,竟是用化学式符号写的"甘草酸"分子结构,只是被简化成了类似篆书的纹路。

"我是...云游的郎中。"青林启动伪装程序,银白色的宇航服迅速转化为麻布长衫的纹理,应急医疗包被藏进背篓,"听闻蕲州李先生医术高明,特来请教。"

他刻意加重了"李先生"三个字,同时调出记忆库——眼前这位,极有可能就是编写《本草纲目》的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

老者闻言停下手中的活计,嘴角泛起一丝笑意:"医者无高低,药草有性情。"他指着竹匾里的药材,"这紫菀能止咳,是因它的根里藏着能安抚肺叶的'气';那黄连味苦,是因它的汁液能克肠胃里的'火'。

就像你背篓里那东西,虽用布裹着,我却能闻出它散发的'冷香'——那是能让伤口瞬间收口的性子。"

李时珍。这个名字像一剂猛药,瞬间激活了青林的数据库。《本草纲目》的编撰者,用二十七年时间考证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创立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分类法,其生物分类思想甚至早于林奈两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