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龟甲与星图

青林的传感器记录下诡异的能量波动:玉石释放的粒子流与沼泽中的水分子产生了量子纠缠,形成了临时的斥力场。这种微观层面的操控,需要极其复杂的算法支持,而伏羲仅凭木杖的光芒和直觉,就完成了堪比星际工程的精准操作。

部落的营地建在向阳的山坡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的高台。几十块巨大的石板排列成圆形,每块石板上都刻着不同的符号:有的像太阳,有的像月亮,有的像交错的树枝。青林认出其中几块,与后世出土的贾湖刻符几乎一致,而更多的符号,竟与他飞船导航系统的星图标记如出一辙。

"这些石板是'天钟'。"伏羲登上高台,木杖轻敲中央的石板,整个石阵突然发出低沉的嗡鸣,"每块石头对应一颗星,星动则石鸣。昨晚北斗的斗柄转了半寸,东边的石板就热了起来,这是告诉我们,该去东边的山林狩猎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青林的光谱分析仪显示,石板中含有大量的磁石晶体,经过特殊排列后形成了天然的星象监测仪。当特定恒星的磁场变化时,对应的石板会产生热电效应——这种将天体运动转化为地面信号的装置,原理竟与现代射电望远镜异曲同工,而伏羲用最简单的石头,提前七千年实现了。

夜里,青林躺在兽皮帐篷里,偷偷启动了飞船的应急通讯器。微弱的信号波纹中,他发现通讯器的频率与石阵的嗡鸣产生了共振。突然,帐篷的门帘被掀开,伏羲举着木杖站在门口,玉石的光芒照亮了他手中的龟甲,甲上的纹路正在发出与通讯器同源的微光。

"你的'天语器'在找同伴。"伏羲走进来,将龟甲放在通讯器旁边,甲上的纹路与通讯器的波纹立刻连成一片,"三个月前,洛水里浮起一块会发光的石头,和你的器物一样,总对着星星眨眼。我把它嵌在了木杖里。"

青林这才明白,飞船坠毁时散落的不仅是能源核心,还有导航系统的星图模块。那块坠入洛水的"发光石头",正是星际导航的核心部件,被伏羲偶然拾得,成为了他解读星象的"神器"。

"星图...是记录星星位置的图。"青林调出简化的银河星图投影,隐去了星际坐标,只展示了北斗七星的运行轨迹,"这些星星的位置会变,但它们的运动有规律,就像...就像部落里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伏羲盯着投影看了很久,突然用木杖在地上画出一道横线,又画了一道竖线,交叉成"十"字。"天有阴阳,地有柔刚,十字分开,便有了四方。"他又在四个角各画一道斜线,"再添四笔,就是八方。八方各有星守,各主一事:东方管生,西方管杀,南方管热,北方管冷..."

青林的呼吸骤然停滞。他看着伏羲在地上画出的图形,赫然是后世八卦的雏形——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符号精准对应着八个方位的恒星区域。更可怕的是,每个符号的角度、线条粗细,都与他飞船星图中八个象限的能量分布完全吻合。一个七千年前的先民,仅凭一块外星导航模块和肉眼观察,竟推导出了宇宙的空间结构模型。

接下来的日子,青林见证了伏羲创造的更多奇迹。他教族人结网捕鱼,渔网的绳结排列遵循着特定的数学规律,捕鱼效率比传统的鱼叉提高了十倍;他发明了最早的"历",在石板上刻下日月运行的周期,精准预测出昼夜长短的变化;他甚至能通过观察鸟兽的行为,预判天气的变化——后来青林才发现,那些鸟兽对星图模块释放的微波信号异常敏感,伏羲不过是读懂了它们的"预警"。

"你看这张网。"伏羲坐在河边,手里编织着渔网,"绳要三股拧成,结要隔三寸一个。三是天、地、人,三股才能牢;三寸是星移的步,隔三寸才能困住鱼。"他将渔网扔进河里,不多时就拉起一串活蹦乱跳的鱼,"万物都有'节',就像星星不会乱走,鱼不会乱游,抓住'节',事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