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又遇飞熊

全息影像里,指南车的参数突然与现代坦克的导航系统同步。青林的屏幕上浮现出惊人的巧合:两者的定位误差都控制在0.5%以内,齿轮传动比竟有七个完全相同。这意味着姜子牙在三千年前设计的机械结构,暗合了现代机械工程的最优解。

烽火台的量子通信

牧野之战前,青林跟随姜子牙巡查黄河沿岸的烽火台。那些夯土筑成的高台在共振仪的扫描下,显露出网状的能量场——每个台站之间的距离都是三十里,恰好是火光的可视极限,而台顶的柴薪堆放方式,暗藏着复杂的信号编码规则。

小主,

“昼则举烽,夜则举火,”姜子牙指着台顶的三个烟灶,“一烽代表敌军百人,二烽五百,三烽则是万人以上。这是用三年时间测试的最佳间距,太远则信号不清,太近则浪费人力。”

在烽火台的地下室,青林发现了更惊人的系统。墙壁上刻着不同组合的烽燧图案:“△○□”代表敌军从东而来,“□○△”则是西边有警,甚至火光的颜色都有讲究——加狼粪的黑烟代表紧急,加松脂的白烟代表寻常。“这是‘烽语’,”姜子牙用炭笔在墙上画着,“就像仓颉造字,将复杂军情简化为符号,三千里外一日可至。”

共振仪的全息影像模拟了烽火传递的全过程:从孟津到西岐的七十二座烽火台,能在三小时内完成一次完整信号传递,效率比快马传书高十倍。而台站之间的观测角度经过精确计算,确保每个烽火台都能同时看到前后两座台站,形成无死角的通信网络。

“去年有犬戎来犯,”守台士兵演示着点火流程,“我们先烧狼粪,再燃松脂,下游台站见烟色便知是蛮族而非商军。”青林注意到士兵手中的火把绑着特制的青铜罩,能控制火焰的形状——圆形代表求援,方形代表平安,这是最早的信号调制技术。

全息影像里突然出现后世的通信发展史:从烽火台到驿站,从电报机到互联网,人类信息传递的本质始终没变——将复杂信息编码简化,通过特定媒介快速传输。而姜子牙设计的烽火系统,已经具备了现代通信的三个核心要素:编码、传输、解码。

“商军以为我们的烽火只能报信,”姜子牙望着黄河对岸的商军大营,“却不知我们能通过火光的明暗变化,传递具体战术。今夜举三烽一火,便是告诉各军明日辰时总攻。”

青林的共振仪将烽火信号转化为二进制代码,发现其编码效率竟与莫尔斯电码不相上下。当他将这段代码输入现代通信模拟器,系统立刻识别出清晰的指令:“左路攻其左翼,右路断其粮道,中路待命。”

铜镜里的宇宙镜像

在朝歌的鹿台废墟,青林见到了姜子牙的铜镜。这面直径一尺的青铜镜在共振仪下显露出奇异的能量场,镜面的抛光精度达到纳米级别,能清晰反射出百里外的山峦轮廓。更惊人的是,当阳光照射镜面时,反射的光斑会在地面形成星图,每个星辰的位置都与实际天象完全吻合。

“此镜不仅能照容,”姜子牙调整着铜镜的角度,光斑组成的星图随之转动,“更能观天象、测地形。牧野之战前夜,我从镜中见岁星犯紫薇,便知商纣气数已尽。”

在姜子牙的军帐,青林发现了数十面不同用途的铜镜。有用于观察敌情的“望远镜”(镜面微凸,能放大远处景物),有用于测量角度的“量天镜”(边缘刻着刻度),甚至有能聚光取火的“阳燧镜”。“铜镜的奥秘在‘磨’,”老工匠展示着抛光的过程,“需用麂皮蘸着河泥,每日磨三时辰,三月方能成镜。”

共振仪扫描显示,铜镜的金属配比经过精心调配:铜占75%,锡占25%,这种比例的青铜既耐磨又透光,反射率比纯铜高30%。而镜面的曲率半径误差不超过0.1毫米,能精确聚焦光线——这是公元前11世纪的精密光学仪器。

“最妙的是‘暗镜’,”姜子牙从怀中取出一面背面刻满花纹的铜镜,“将其浸入水中,背面的花纹会在镜中显现,可传递密信。”青林的全息影像显示,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原理,花纹的深浅对应不同的信息,只有知道特定角度才能解读——这是最早的隐写术。

当姜子牙用铜镜观测敌军营地时,青林注意到他总能找到最佳观测点。共振仪记录的数据显示,这些位置都符合“三角测量法”,能通过镜面反射计算出敌军的准确人数和布防。“亮在昆仑山学道时,便知‘镜者,景也’,”姜子牙的目光透过镜面望向远方,“万物皆有影,能观其影,便可知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