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康科迪亚的电流

“锌与银的组合最有趣,”伏特将两个金属圆片浸入盐水,连接它们的导线立刻产生了稳定的电流,“就像磁铁的南北极,它们天生就该相互吸引。我计算过,每对圆片产生的‘力’,正好等于雨滴从云层落到地面的能量。”

在实验室的角落,青林发现了更精妙的系统。伏特用不同浓度的盐水浸泡布片,通过测量电流强度来推断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这是最早的电化学分析技术。当他将浸过硫酸铜溶液的布片夹在铜片与锌片之间时,布片上竟长出了树枝状的铜晶体,在烛光下像极了闪电的形状。

“这些晶体的生长方向遵循电流的路径,”伏特用放大镜观察着铜树,“就像河流会塑造峡谷,电流也会雕刻物质。我怀疑地球内部的金属矿脉,也是在类似的‘大地电流’作用下形成的。”他突然看向青林,“你说,天上的闪电是不是也和这电堆一样,是云层里的金属微粒在交换电子?”

共振仪的全息影像此刻正显示着闪电与伏打电堆的对比图:两者的放电波形几乎一致,只是尺度相差了十亿倍。青林突然明白,伏特正在破解的不仅是电池的原理,更是宇宙能量传递的通用法则——从微观的电子流动到宏观的雷电现象,都遵循着同样的电化学规律。

当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的来信送到实验室时,伏特正在测试新的电堆组合。信中描述了用伏打电堆分解水的实验,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恰好是2:1。“这证明电流不仅能产生火花,还能分解物质,”伏特的手指在信纸上划出一道弧线,“就像上帝用闪电劈开混沌,我们能用电流创造新的物质。”

小主,

全息影像里突然出现1807年的场景:汉弗里·戴维用改进的伏打电堆发现了钾、钠等碱金属。而青林的共振仪显示,戴维使用的电堆参数,与伏特当年记录的最佳组合只差0.3毫米的电极间距——这意味着伏特在发明电堆时,已经为未来的元素发现埋下了伏笔。

拿破仑的金表与电流的重量

1801年的秋天,拿破仑的军队开进帕维亚。当这位法国皇帝参观伏特的实验室时,青林正协助伏特组装一个由六十对金属圆片组成的电堆。拿破仑的金表不小心掉进盛有盐水的玻璃罐,表壳上立刻出现了细小的气泡,指针竟在电流作用下继续走动。

“这东西能让时间继续?”拿破仑摘下手套,用指尖触碰电堆的两极,随即像被蜇了一样缩回手,“它比马穆鲁克的弯刀更厉害,能让金属服从意志。”他命令伏特演示电堆的威力,当电流通过导线点燃酒精时,皇帝的眼中闪过一丝狂热,“我要把它用在战场上,让我们的大炮用电点火。”

伏特却递给他一个更精妙的装置:用三根导线连接的三个电堆,通过调整金属组合能产生不同强度的电流。“陛下,这不仅是武器,更是解开自然之谜的钥匙,”他转动其中一个电堆的旋钮,连接的铃铛立刻响起,“我们能用它传递信号,测量地球的电阻,甚至治愈疾病。”

青林的共振仪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拿破仑的金表在电流作用下产生了微弱的时空扭曲,表针显示的时间比实际时间慢了0.003秒。这意味着电流不仅能传递能量,还能影响时间的流逝——这个发现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了一个半世纪。

在随后的宫廷演示中,伏特让电流通过自己的身体点亮了一盏油灯。

当他赤裸的脚踩在锌板上,手握着铜板接触油灯时,蓝色的电弧从指尖跃向灯芯,整个过程中他面不改色。“电流穿过人体时的感觉,就像被春天的细雨淋湿,”伏特事后对青林说,“关键是找到金属与人体的和谐频率。”

共振仪的全息影像此刻正显示着人体的导电模型:血液中的电解质相当于伏打电堆的盐水布片,肌肉与骨骼的电阻率差异形成了天然的电路。

青林突然理解为何心电图能检测心脏活动——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电堆,而伏特的发明首次将生命活动与物理现象联系起来。

“我一直在思考电流的重量,”一个雨夜,伏特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公式,“如果电流是电子的流动,那么通电后的金属应该会变轻。”他设计了一个精密的实验:用天平测量通电前后铜片的质量,发现确实存在微小的差异,“这证明电不是虚无缥缈的能量,是有质量的实体。”

青林的共振仪将这个差异放大一百万倍后,清晰地看到了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画面。伏特用简陋的设备捕捉到了量子隧穿效应的痕迹,而他记录的质量变化数据,与现代物理学计算的电子质量只差万分之三——这是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

电堆里的星辰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