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竹简里的宇宙方程式

青林在实验室的急救床上醒来时,发现手里紧紧攥着那块陨石。检测报告显示,陨石内部有规律排列的碳原子结构,形成天然的石墨烯电路——这是现代科技都难以实现的纳米级精度,却存在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天然矿石中。

更令人震惊的是终端存储的全息影像。在他离开草庐后,老者并没有停止刻写竹简。全息画面里,老者将刻满字的竹简铺在渭水岸边,水流漫过竹简时,原本独立的文字开始相互连接,组成复杂的公式。当青林用现代数学符号翻译这些公式时,整个科研团队陷入了沉默:

那是爱因斯坦场方程的拓扑学表达,是薛定谔方程的流体力学形式,甚至包含了尚未被证实的超弦理论的十维空间模型。而最关键的是,所有公式的常数项,都用“道”字代替。

“这不可能。”李教授推眼镜的手在颤抖,“公元前五百年的人,怎么可能掌握这些?”

青林想起老者说的“道纪经”,突然明白了“纪”字的含义——不是记载,是纪元。老者在竹简里埋下的,是能让人类文明跨越技术奇点的时间胶囊。

三天后,国家天文台再次捕捉到来自猎户座的脉冲信号。这次的解码结果不再是指令,而是组三维坐标,指向月球背面的一处环形山。坐标旁边附着行用甲骨文写的注释:“道之器,藏于此。”

当“昆仑”号月球车抵达坐标地点时,青林通过实时传输画面,看到环形山底部的月岩上,刻着与老者玉佩相同的纹路。月球车的机械臂触碰纹路的瞬间,地面缓缓裂开,露出个由超导材料构成的六边形装置,装置中央悬浮的,竟是半卷竹简。

竹简在真空中依然保持着水分,仿佛被某种力场保鲜。当青林通过量子通讯技术读取竹简内容时,终端屏幕上自动生成了三维模型——那是台可以折叠的星舰设计图,推进系统的原理与老者描述的“反者道之动”完全一致,用的不是化学燃料,而是利用正反物质湮灭产生的能量,通过类似太极图的磁场约束装置,将能量转化为推进力。

“这是曲速引擎的原理雏形。”李教授盯着模型的能量循环系统,“用道家的阴阳理论,解释了时空弯曲的可能性。你看这个能量回路,正物质流和反物质流在环形管道里逆向旋转,形成的引力场恰好能包裹飞船——这不就是‘冲气以为和’吗?”

青林的目光落在竹简的最后几行,那里刻着段奇怪的描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他突然想起老者在草庐里说的话,拿起陨石贴近终端——陨石的辐射触发了竹简的隐藏内容,屏幕上浮现出老者的全息影像:

他站在星空下,身后是青林从未见过的星座排列。“当你看到这段影像时,说明地球文明已经摸到了‘道’的门槛。”老者的手指在空中划出星图,“我不是第一个来到这里的‘守藏史’,在我之前,有燧人氏记录火种的能量方程式,有伏羲氏画出二进制的八卦图,有神农氏编写植物基因的密码本。我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猎户座旋臂的‘道星’,负责在宇宙中播种能理解‘反者道之动’的智慧生命。”

影像里,老者的身体开始变得透明,化作点点光粒融入星图:“商纣想独占外星技术,是因为他不懂‘上善若水’——真正的力量像水一样,总是往低处流,滋养万物而不占有。你们现在拥有的,不是武器蓝图,是灌溉文明的渠。”

月球车的传感器突然报警,六边形装置开始发出蓝光,将星舰设计图的信息上传到宇宙网络。青林看着装置在蓝光中逐渐分解,化作环形山周围的月尘,突然明白老者为何要将装置藏在月球——这里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就像道与万物的关系,不远不近,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