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班的日夜

来到粉碎机区域,噪音依旧震耳欲聋。赵师傅侧耳听了听机器运转的声音,又看了看电流表,点了点头。混合机区域,他重点检查了老李提到的三号机,用手摸了摸电机外壳,感受了一下温度。

“温度正常,看来皮带紧了之后有效果。”他对吴普同说,“记住,有些小问题,及时发现,调整一下就能解决,拖久了就是大毛病。”

走到熟化器和制粒机前,这里的热浪和蒸汽让吴普同瞬间出了一层薄汗。赵师傅仔细核对着仪表盘上的温度、压力参数,并根据老李交代的豆粕水分情况,微调了蒸汽阀门。

“工艺参数不是死的,”他一边调整一边对吴普同讲解,“原料有变化,环境温湿度有变化,参数也得跟着变。咱们工艺员的价值,就在于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调整。光会看仪表盘,那是操作工的活儿。”

吴普同认真地听着,努力将赵师傅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记在心里。他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经验背后,是无数次实践甚至教训的积累。

巡检完毕,回到操作台附近,赵师傅将记录本递给吴普同:“前面的参数我都看过了,没问题。从六点开始,你来做记录,每两小时一次。我就在旁边看着,有拿不准的随时问我。”

“好。”吴普同接过记录本和笔,感觉责任重大。他对照着墙上的钟表,仔细核对着各个仪表的读数,然后工整地填写在记录本上。赵师傅抱着胳膊站在一旁,目光锐利地扫过车间,偶尔会指出吴普同某个记录不够规范的地方,比如单位忘记写了,或者数字写得不够清晰。

“记录是给下一班看的,也是出了问题追溯的依据,必须清楚、准确。”赵师傅强调。

中班的时间,在机器的轰鸣和不断的巡检、记录中缓慢流淌。晚上八点左右,是车间里相对“安静”的时刻,工人们轮流去吃饭休息。吴普同也抓紧时间去食堂吃了夜宵——通常是些馒头、咸菜和稀粥。吃饭的时候,他遇到了同样在上中班的张卫平,两人匆匆交流了几句,无非是“累不累”、“习惯没”之类的简单问候,然后又各自赶回车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深夜十点以后,疲惫感开始更猛烈地袭来。吴普同感到眼皮有些发沉,车间里单调重复的噪音此刻更像是一首催眠曲。他强迫自己集中精神,跟着赵师傅进行又一轮巡检。赵师傅似乎看出了他的疲惫,递给他一支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