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上午,天空澄澈,秋高气爽。马雪艳特意推掉了原本的计划,陪着吴普同一起坐公交车前往火车站。她对吴普同独自扛起这么重的学习担子既心疼又佩服,也想在行动上给予他支持。
火车站周边永远是保定最繁忙、最具有市井气息的区域之一。人流如织,车水马龙,各种口音的叫卖声、汽车鸣笛声、火车进站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活力十足甚至有些混乱的城市图景。他们穿过嘈杂的广场,找到了那个通往地下图书城的入口。顺着略显昏暗的楼梯走下去,仿佛瞬间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与其说是“图书城”,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由无数个小店铺组成的图书集市。空气里弥漫着印刷品特有的油墨味和旧纸张的霉味,还有一种地下空间特有的、淡淡的潮气。眼前是望不到头的通道,两侧是一家挨一家的门店,每一家都塞满了书架,书架上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地堆满了各种书籍,从中外文学名着到通俗小说,从中小学教辅到考研考公资料,应有尽有。几乎每家店铺的门面上、玻璃窗上都贴着五花八门的海报和手写广告:“新到考研政治冲刺宝典!”“自考教材全场七折起!”“英语四六级真题汇编,买三送一!”“特价书店,五元一本!”红红绿绿的纸张,龙飞凤舞的字迹,充满了急于招揽生意的迫切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吴普同和马雪艳像是走进了阿里巴巴的藏宝洞,一时有些眼花缭乱。他们放缓脚步,一家一家地看过去,比较着书的种类、品相和折扣。吴普同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从自考办拿来的《经济管理专业考试计划》,上面清晰地列着他需要购买的教材名称、出版社和版本。
“这家看起来挺大的,书也全。”马雪艳指着一家店面较宽、书架排列相对整齐的店铺说道。
吴普同点点头,两人走了进去。店内空间逼仄,书架之间的过道仅容一人通过,头顶的日光灯管发出嗡嗡的声响,提供着主要照明。店主是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有些精明的中年男人,正坐在柜台后拨弄着算盘,见有客人进来,也只是抬了抬眼皮,并未过多招呼,似乎早已习惯了学生们自己翻找的模式。
吴普同按照考试计划上的列表,开始在浩瀚的书海中搜寻。《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概论》……他踮起脚,弯下腰,一本本地仔细辨认着书脊上的小字。这里书籍的分类并不十分严格,同一科目的书可能分散在不同的书架上,需要极大的耐心。马雪艳也在一旁帮忙寻找,她的细心很快发挥了作用,找到了那本被塞在角落里的《大学语文》。
每找到一本目标教材,吴普同都会仔细检查封面、扉页,确认出版社和版次与考试计划要求一致,然后还会快速翻看几页,检查是否有严重的缺页或污损。他像一个老练的采购员,精挑细选,既要保证质量,又要考虑价格。这些教材大多是出版社的库存书或者略有瑕疵的特价书,但内容完整,对于追求性价比的他来说,再合适不过。
除了教材,他还找到了对应的同步练习册。他知道,光看理论不行,必须通过做题来巩固和检验。接着,他的目光投向了计算机类的书架。那本《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教程——数据库技术》非常显眼,因为它比其他书厚实得多,像一块沉甸甸的砖头。他费力地将它从书架上抽出来,掂了掂分量,心里对接下来的学习难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你也看看,需要什么英语资料不?”吴普同对马雪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