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春雷惊蛰时

正月二十六的清晨,天还未亮透,吴普同已经蹬着那辆黑色的永久二八自行车行驶在通往王格庄乡的土路上。春寒料峭,晨风刮在脸上像刀子一样。他裹紧了棉袄,把围巾又围紧了些。

县三中高三下学期今天开学,黑板上方的倒计时牌已经换成了"距高考还有132天"。每个数字都用红粉笔写得极大,像警钟般悬在每个学生心头。

吴普同到教室时,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他注意到王红梅和李静早就到了——她俩就住在王格庄乡,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学校。

"假期作业做完了吗?"王红梅转过头来问,她的脸颊被寒风吹得通红。

吴普同点点头,从书包里掏出作业本。这时辛志刚也到了,他推推眼镜,哈着白气:"路上结冰了,差点摔沟里去。"

第一节课是数学测验。试卷很难,吴普同做得磕磕绊绊。成绩第二天出来,他考了68分,排在第六。赵强79分第一,马欢75分第二。

"可以啊普同,"下课时辛志刚说,"比上学期进步了。"

王红梅凑过来:"快说说,怎么提高的?"

吴普同苦笑:"就是多做题,没别的。"

事实上,这四个人的成绩差距很大。吴普同成绩最好,班级排名能进前十。而辛志、王红梅和李静则在三十名开外。但他们之间有一种特殊的默契和友情。

由于不住在同一个村,他们想出了特殊的"互助方式"。王红梅和李静因为住在学校附近,经常提早到校,帮吴普同和辛志刚占好位置;放学后,她俩又会多留一会儿,帮两人抽背单词和古诗文。

"这样,"王红梅想出一个主意,"咱们成立个学习小组。我和李静帮你们抽背单词和古诗文,你们帮我们讲讲理科。"

于是每天中午,四个人就留在教室学习。王红梅和李静轮流给吴普同和辛志刚抽背英语单词、古诗词;作为回报,两个男生会给她俩讲解数学和物理题。

最让吴普同感动的是李静。她每天都会从家里带些吃的:有时是煮鸡蛋,有时是烙饼,用布包得严严实实,还带着温热。

"我娘说你们走读辛苦,让带着补充营养。"李静总是这样轻声解释。

王红梅则是个严格的"监督员"。她给吴普同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表,每天检查完成情况。

"你今天该背《滕王阁序》了吧?"她会突然在课间问道,吓得吴普同赶紧拿出语文书。

辛志刚虽然理科不好,但特别会总结学习方法。他把复杂的物理公式编成口诀,方便大家记忆。

在这样的互助下,吴普同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三月中的摸底考试,他考了432分,排名升到了第五。

"照这个速度,高考时能上450!"辛志刚比谁都兴奋。